这两天,我刚刚看完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嗯,由孙璐翻译的,这里着重提一下翻译者,是因为,我个人觉得,书名译得非常好,英文书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译成“无声告白”简直不能再赞。)我自己蛮喜欢这个故事的,所以写下这篇荐文,分享给大家。
《纽约时报书评》是这么评价这本书的: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故事情节非常非常简单:一个特殊的家庭,爸爸詹姆斯·李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妈妈玛丽琳·李是白皮肤的美国人,虽然他们的结合得不到玛丽琳母亲的祝福,但在婚后却是幸福美满的。两人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玛丽琳追求的是与众不同,而作为移民后裔的詹姆斯心心念念的却是融入美国社会,和其他人看起来没什么不同。
在三个孩子中夫妻二人最宠爱的,是老二莉迪亚,原因很简单,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夫妇二人相信,莉迪亚一定能够实现他们长期以来无法实现的梦想:成为一名金光闪闪的女医生(母亲的梦想);受欢迎,并且合群不特殊(父亲的愿望)。
莉迪亚从小就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过得非常辛苦。莉迪亚十六岁的时候就死了,当她的尸体被发现之后,父亲内疚不已,而母亲却是歇斯底里想要报复,而哥哥内斯则怀疑隔壁的坏小子杰克应该为妹妹的死负责任,只有汉娜洞见所有事实。
整部小说围绕莉迪亚的死因展开,可以说从开篇第一页便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抓住了大家的好奇心,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案件的全部经过。情节紧凑不繁琐,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抽丝剥茧,分本缕析,直至还原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所有故事。然后得出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真相,振聋发聩。
故事的感情基调比较悲伤压抑。伍绮诗在书中努力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之间的种种关系。她的深情力透纸背,并且隐隐刺痛读者的心,遣词造句精准而且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从中,我们大抵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能够做一些什么?
第二,面对种族隔阂以及种族歧视,我们又能够做一些什么?
第三,对孩子倾注的爱,应该怎么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
第四,父母拥有多个孩子的时候,如何更好地分配爱?
……
小说的结局暗示了,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悲剧,虽然一个16岁的女孩子永远地离开了,但是生者却懂得了珍惜和体谅,并且都得到了成长。不可否认,一条年轻生命的代价,实在太大太大,但是人生在世,也只能向前看。逝者不可追,来者当为鉴。
最后分享书中可乐最喜欢的三句话:
第一句:
这些东西都算不上珍贵,并非主人的最爱,找不到它们的话,主人会怅然若失,但不会难过。
第二句:
这件事太严重,不能说出来,好比某处他们无法一眼看清的风景,好比夜晚的天空,漫无边际,总是让人觉得太大。
第三句:
在上面——高度八十五英里、九十英里、九十五英里,计数器上显示——地球上的一切都会隐去,包括那些离家出走的母亲、不爱你的父亲和嘲笑你的小孩——所有东西都会缩小为针尖大小,然后完全消失。在上面,除却星辰之外,别无他物。
谢谢你的阅读,我是可乐,愿你心情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