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决定的依据&底气。
(1)
从互联网行业转行做保险 ,我是有过认真考虑的,也经过1年的考察期。
一是观察这个行业做得好的人,他们具备哪些特质;
二是观察自己身上是否具备这些特质,是显性技能还是隐性技能?
对于显性技能,如何最大化发挥;而隐性技能,该如何快速习得。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需要做好一段时间可能没有收入的经济储备,这是我能转换工作的底气。
从我的个人特质里,我喜欢做“盘点”。盘点一天怎么过的,一个星期怎么过的,一年是怎么过的,这些年是如何度过的。
同样,我也很喜欢盘点金钱。不知是否在小时候受到家里做小生意的影响,我经常帮我妈点钱,按面额从大到小,挨个归类,清点完,满满成就感。为此我还收获了一个技能——识别钞票真假。但现在这项技能已经不需要了,这个年代,能碰到纸币的机会极小。
所以,我在起念转行的时候,立马去盘了我的财务状况,我的资产现状能否为换工作提供支撑。
(2)
盘帐的同时,需要了解自己的负债情况:
长期负债包括:房贷、医疗、定时需要支出的保险费等;
短期负债包括:生活开支(吃、穿、住、用、行)及其它可能支出。
过往的记帐经历让我对每个月的开支情况心中有数。哪些是必要支出,哪些是可控制的弹性支出,算清楚我得为6个月的生活支出储备多少钱。在还没有稳定收入时,每个月房贷月供如何出;我自己有一份重疾保单,新一期的保费如何交。
这里不得不说财务启蒙号对我分类帐户的灌输,分帐管理,专款专用,对我这类需要一定边界感的人来说,真的很香。我个人极度不喜欢,所有钱一股脑放在一个帐户里,花的时候心里没数,突然用钱时心里没底。
工作这些年,办的多种银行卡派上用场,为每张银行卡备注不同的用途:
专门还房贷的卡、存保费的卡(微信愿望钱包)、6个月生活备用金(平安银行)、每月生活开支帐户(工商银行)、开心帐户(支付宝)...
分完帐户,提前制定存取规则,心里清白多了。不会过度节俭,也不会盲目消费。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消费不纠结,而【可接受的范围】是参考前面的预算。
有预算在于,在欲望过多,当预算见底时,可以控制一点。在有限的金钱下做决策,挑选出最需要购买的物品,精挑细选之下的商品远远比随意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更强烈。
(3)
关于如何做分帐户,我参考国际通用的标普尔家庭财务模型:
分配比例作为参考依据,也可根据自己的现状稍作调整 。大逻辑就是,有满足生活开支的流动资金,也有独立的保险保障帐户,不会因为缴不起保费导致保障中断。
长期不需要动的钱,放到保本升值帐户中,确保资金安全,利用时间的复利价值,实现资金保本增值 。对于生钱帐户,这是个技术活。我对投资的钻研不深,也不是风险承担能力强的人,所以仅是“游戏”而已。这些年股票、基金、银行理财虽有涉足,整体盘下来是亏的,特别是遇到经济寒冬。但因为有做生活费储备和风险保障资金,即使投资帐户亏损,也没有割韭菜离场。
关于买基金股票的经历,又可以码一篇文章了。开户、买哪个产品都是盲从,但别人知道何时退出,而跟风者在入场时赚的那点钱,已经全部亏进去,也不舍得亏本退出。金融市场,也是人性的市场。涨时不舍得卖,想等等,说不定会涨的更多;跌时不舍得出,也想等等,说不定什么时候涨回本,最终只能一声叹息。
当我了解自个的财务偏好后,更关注保本升值的钱。所谓理财,前提是要“理”,不论资产量多少,对钱心中有数。将每笔钱做短期、中期、长期安排,把合适的钱放到合适的位置,也能带来更长远的安心。
关于如何记帐、如何做分类帐户、如何做家庭财务安排,我自己在实战中很多经验,有兴趣的伙伴,可以随时约聊分享。我也会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