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会愤怒的。
愤怒是一种二级感受。它往往是由悲伤,恐惧,焦虑,无力等其他一级感受所引起的。
我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的真实感受,可以称之为是一级感受;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反映、或是感受本身而产生的感受,可以称之为是二级感受。
人们通常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自己一级感受才会产生愤怒。
比如孩子不听话,父母气的打孩子,这就是最典型的父母对自己一级感受的逃避:
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可能意味着他有一天会离开自己,这是对失去子女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要通过把你打怕让你不敢离开我,这样我就不用为你可能离开我而担心焦虑了;
认为孩子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但孩子却背叛了自己,这里面隐含着一层对自己的“怀疑”——我是不是太“无能”了,才会令他不听我的?
我把他打服了他就会什么都听我的,这样我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无能的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愤怒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们没有合理的认识事实。(比如认为孩子“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
一个是人们没有接受自己的一级感受。(比如为了逃避可能失去子女的恐惧和焦虑,而借由愤怒试图去控制子女。)
如果总结成一句话来说的话,愤怒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世界没有按照我的主观设想去发展。
我之前也谈到过: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度,和他对客观现实的接纳度是成正比的。一个人越是能迅速的接受现实,他的个人偏见就会越少。
但是当然,我们的主观设想会和客观现实的发展出现偏差,这是再正常不过、且会不断发生的。
人都有对外界的美好期望,只要有期望,就总会有落空的风险。
当现实和设想不一致时,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我们会产生沮丧、悲伤、失望、焦虑等这些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当我们不想体验这些情绪、不能够接受客观的现实时,我们就会试图改变“客观世界”以令其符合我们的主观设想。
其实到这一步一切还都是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尝试改变现实的努力甚至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个人连在这个步骤对努力的尝试都放弃了,那他可能就已经抑郁了。
但是当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失败、或是这种改造是不可能实现的时(如令死者复生),我们仍然不能接受现实和自身的情绪,那这个时候愤怒就会出现了。
愤怒是我们对自身的情绪和感受处理不当的结果,因此愤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害的(除非是一个长期压抑自己的人,有时候他恰恰需要通过愤怒来释放情绪以获得平衡)。
如果我们能够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感受,那么愤怒是不会产生的。
合理的处理自己感受的方法分为两个步骤:
一、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你需要学会去辨识自己的一级感受是什么,要意识到一级感受才是你的真实感受,才是你真的应该去面对和处理的。
比如我想让孩子写完作业再去玩,他没有照做,我非常的愤怒。这个时候我需要让自己停下来,问问自己:在我愤怒之前的是什么?
可能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导致我愤怒的是:网上说好家长都会让孩子先写作业再玩,孩子没这样做,就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家长;
他不先写作业,我担心他没办法养成“推迟满足感”的好习惯,这对他的将来不利;
错误的对待自己感受的态度是:将二级感受放在第一位,并基于二级感受去否定或修正自己的一级感受。
比如我只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充满的全都是对孩子的“恨”,而意识不到我对孩子的“爱”。我打孩子时给自己和给他的理由是:我这都是为你好!
而否定和忽视了我自己想成为一个好家长的愿望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二、认知重建。
意识到自己的一级感受之后,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自动化、直接的就冒出来的感受,它是否合理。
比如我意识到“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家长”和“担心孩子的未来”这两种一级感受之后,我就要对他们进行分析。
通过理性的分析:
1.成为好家长这是我自己的愿望,也应该由我自己的行为和对待孩子的态度所体现,这和孩子写不写作业没有关系;
2.先写作业还是先这一件小事不会上升到决定孩子未来的程度;
3.孩子有怎样的未来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不应做出过分的干涉;
4.引导孩子先写作业再玩的合理方法是什么?
我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与认知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以符合客观现实、能令我更好的达到目的的方式去应对。
成熟的对待自身愿望和客观现实冲突的态度是:调整我自己的那些不合理的认知和期望以符合现实;
不成熟的对待自身愿望和客观现实冲突的态度是:改变现实以符合我的不合理期望。
一个人有修养的核心前提是拥有一个成熟的心智。所以我觉得实际层面上,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从来不会愤怒的。一个愤怒的人,也很难被认为是有修养的。
一个有修养的人表达“愤怒”的时候,必然都会在“愤怒”是一种可以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时候。
为了让别人意识到和自己的边界,为了给别人施压,为了撇清不必要的关系……
总之,一个有修养的人表达愤怒的时候一定是头脑清醒,内心冷静的。
我忽然想起苏轼有一句词,可以很好的诠释聪明人如何表达愤怒: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