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不是诗意
-----读潘峻峰长篇小说《中毒》
陈 羽
秋天,是一个反思的季节。
老去的、逝去的、还未发生的,都在心里浮现,仿佛中了秋蛊,总是沉思于虚度的所谓人生。正像小说《中毒》里的人物命运,在世事的沉潜中,忽悲忽喜,忽明忽暗。
《中毒》是潘峻峰养伤期间写的,或许疼痛带给他思考,促使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诞生。《中毒》以一个孩子的失踪为契子,引出故事情节,也引出小说里各种人物关系与官场中的种种画面。像一个爆炸性链接,在与之相关的人物角色中,牵扯着官场里的动态,人心的动态。人性与利益、善恶与梦想、命运与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而演释了一回官场沉浮录。对腐败官僚主义发出的抨击,对丑陋社会现象的揭示都可以从《中毒》中窥见。
在人世间众多的追逐中,作者选取了一个小科员的奋斗史,来赋予小说融入现实的基调。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把小人物的软弱、孤独、纠结和无奈的情绪呈现出来。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穿插了叙述和议论,显得非常自然。比如冯承林不甘做个小科员,一心想向上爬,在做了商人的同学金波的指引下,向县 委荣书记送了三万元的礼。这三万元总是让他做着升官梦和恶梦。冯承林仿佛落水的山羊,一会儿找到一截朽木,暂时安全,一会儿又被浪涛击败,身不由已。他的内心不时地挣扎,几分微妙,几许希翼,几多恐惧都在作者笔墨的洒落下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冯承林不是孤单的,他有和他一样在仕途上感到郁闷和愤瞒的王有道和祝剑;他有房子,尽管是岳父买的,空气有些沉重;他有财力厚实的同学,但金钱这把尺子已让他看到人情在世俗中的刻度;更关键的是他有一颗向上的心,他在深夜给领导写信,想表达内心纯净的那部分。事实上,在一次事故中已让荣书记和各位同仁看到了这点。他为群众所急,为政府分忧,劝说事故中丧生的民工家属,别让死者暴于凄凉中,别让政府的工程无法继续,却遭到百姓的殴打。这些烦忧磨砺着冯承林,让他从不更事的小科员到深谙世道的人。这样的心历路程于冯承林是苦味有余的,却被作者处理得峰回路转,合情合理,有着丰富的心理变化。
小说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官场上人物命运的曲线。比如王有道在亮山镇许镇长与赵书记之间的勾心斗角中,失去村委会主任之职。比如原建设局工程技术监理股股长祝剑,因施工中的建筑坍塌而做了替罪羊追究入狱,而分管城建的副县长与投资方的老板对祝剑有着不成文的约定。比如冯承林的老婆与县委荣书记有染等。如此种种都突显出官场中看似平常,内部却在暗流涌动的景象。
在这暗流涌动的图景里,作者绘制出的众生相离现实很近。有人算计着向上爬,有人想着发财,有人以权谋私,有人贪色,有人做着恶梦,有人在角落里痛苦,有人抱着尸体痛哭。这诸多带有黑色气味的现象更祼露出社会人心浮燥、价值观、世界观杂乱的层面。从而让小说有着阴郁的悲剧色彩。
在物质泛滥的时代,精神文明显得薄弱和缺乏,这不是个人的悲剧。作者通过人物与事件的发展将人性的浅薄、人情的冷淡、官场的腐败、欲望的追逐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看似官场中的闹剧,其实是社会的毒瘤,也是旧疾,中毒者何止一人。小说中无论是掌权者,还是百姓已在得失间物是人非。小说的悲剧色彩也正是产生于作者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中显现,也产生于作者淡然但不失庄重的语调叙述中。
《中毒》整部小说没有跌宕的情节、波澜壮阔的场景。作者只是以故事与人物之间的层叠引出事件。但作者朴实,生动的讲述,贴近生活的语言将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很自然的联系到一起,所引发的思考触人心弦。
在小说中,作者以碎片式的讲述拼出一幅官场沉浮图。行文不乏幽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融入方言又朴素自然的语言里铺陈开来,有亲切感,也有痛感。总体上似乎过于零碎,读来感觉与引人入胜有些距离。但小说所揭露的都是值得思考的。萨特说过:“揭露就是要改变。”或许这正是作者写此小说的初衷,但愿我们的社会,这个小人间会变得越来越文明、精神且有温暖。
2018年11月18日修改于河南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