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北宋词坛的流变。
答:从晚唐五代以来,就北宋词发展过程来看,依据创作模式的转移与词风的嬗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创作时期。
(1)晏欧词风盛行的小令繁荣期 宋代早期小令是缤纷多彩的。这一时期词人承袭“花间”、南唐余绪,其作品主要都是描写与歌妓有关的“艳情”内容。他们大都是达官贵人,如晏殊、欧阳修、张昇、贾昌朝、韩琦等等皆官至宰辅,他们的词是从容消遣岁月的结果,贯注到词中的愁绪也总是淡淡的,是一种“贵族式”的闲愁。
(2)柳永词风崛起的慢词兴起期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具体地说,柳永词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形式上有新的创造;内容上有新的开拓;艺术上有新的进展;语言上有新的变化。
(3)苏轼词风崭露头角的豪放词创制期 苏轼是革新的主将打破许多成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这种对传统的突破,体现了苏轼对北宋词坛的卓越贡献。继柳永之后,苏轼给词之创作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他的创作为以阳刚美著称的豪放词派之产生开拓了先路、奠定了基础。
(4)清真词风风靡一时的词律规范期 周邦彦继柳永、苏轼之后,从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之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以他的创作为“范式”的清真词风,在南宋词坛最为流行,并汇聚成浩浩荡荡的“雅词”创作潮流。
2.何为“魔幻现实主义”?
答:(1)概念溯源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1925年,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书名即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1938年,意大利文艺评论家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术评论著作中使用这个名词(他称为“奇妙的现实主义”),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之后当代美术界出现的一种新流派。
此后,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了理论阐述,他在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又译为《人间王国》)(1949)的序言中指出:“神奇乃是现实突变的必然产物(奇迹),是对现实的特殊表现,是对丰富的现实进行非凡的、别具匠心的揭示,是对现实状态和规模的夸大。这种现实(神奇现实)的发现都是在一种精神状态达到极点和激奋的情况下才被强烈地感觉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被应用于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则始于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以及居住在马孔多的布恩迪亚一家100年间的变迁,反映哥伦比亚的历史。其中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这种独特的风格,引起读书界和评论界强烈的兴趣,认为是现代小说创作中一种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术上与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词,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徒生·因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2)基本特征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所特有的文学样式,他是具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而独特的基本特征。
①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个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在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现实”比比皆是,这一点,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标志。
②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比如《佩德罗·帕拉莫》反映的就是封建大庄园主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欺压。佩德罗在小说中是一个鬼魂,但在拉丁美洲现实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人。无数像他这样贪婪、残忍、狠毒的封建庄园主正是造成墨西哥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痛苦不堪的主要原因。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则是表现专制独裁统治给拉丁美洲社会带来的恶劣后果。小说中的总统先生虽然是个神秘的虚构人物,但在他身上却高度概括了拉丁美洲各国现实中所有暴君们的共同特征。至于《家长的没落》中描写帝国主义势力对拉丁美洲“刮地皮”式的抢掠情节,那是再真实也不过的现实。只不过作者故意将它夸张到了离奇的程度,从而具有一种神奇的效果罢了。
③“魔幻”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手法的“魔幻”性,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显著特征。 a.这种“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比如在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小说《雨》中,久旱不雨的干裂田地里,突然出现一个小男孩。当瓢泼大雨沛然而至时,小男孩却又神秘地不见了。这种表现手法明显来自于古代印第安人对于雨神恰克的祭祀和崇拜。 b.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象征。象征手法是象征主义乃至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魔幻现实主义里使用得最多、得得心应手的表现方法。
第二,荒诞。荒诞手法是贯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
第三,意识流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也明显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比如《佩德罗·帕拉莫》中经常采用随意插笔、打乱时空顺序的写法。
五、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有学者提出“民国文学”的划分,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谈谈你对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的理解。
答:(1)对“民国文学”概念提出的认识 “民国文学”,当指民国时期的文学,也就是说,其研究的时间范畴,大致应在1911~1949年(而不仅仅限于“现代文学”所研究的1917~1949年);其研究对象,则应包括民国时期形态各异、类型多样、价值多元的文学现象,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文学作品和作家,也包括旧体文学、通俗章回体小说等种种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的作家和作品。 长期以来,“民国文学”这一说法并非一个既定的或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是以“现代文学”而不是以“民国文学”来指称一定时间段(1917年~1949年)内中国的文学现象的。至于为什么用“现代”而不是“民国”来界定那一时期的文学,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可能是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更杂,既有可能是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更有可能是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有政治的因素在其中。
(2)现代文学的概念界定 不论“现代文学”其来何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不断有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指出“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进而尝试提出新的命名,或努力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①很多学者都意识到,“现代”一词所暗含的政治意味、价值判断,已经影响了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②也有学者指出,“现代”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时间概念,是缺少恒定性的,“因为现代不是凝固之物,凝固了就会失去现代之为现代的品格。从本质上讲,现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现代文学”这一概念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局促性与不确定性,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因此时不时地就要面临一种尴尬,而学者们也不得不随之不断地修正其内涵和外延。
(3)对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的理解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提出要写“民国文学史”,理由是既有的各种文学史很少顾及“民国”文学,遮蔽了历史上存在的某些事实,旧有的框架容纳不了“民国文学”,有必要专门研究编写“中华民国文学史”。也有人提出“民国文学史”是断代文学史之一种,过去条件不成熟,现在可以编写,这是学术生长点。然而“民国”曾经是一个国家实体,是历史事实,所以“民国文学”应该研究。以“民国”为研究角度,也许会发现某些过去文学史所有意无意遮蔽了的现象。但无论如何,“民国文学”只是现代文学的一部分,不能也不应以“民国文学史”取代“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研究应当拓展视野,但不能丢失价值尺度去做大拼盘的文学史,要防止陷入历史虚无做大拼盘的文学史,要防止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对论。 ①民国文学不能取代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也不能取代民国文学。在现代文学的研究达到很高水平的时候,“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同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文学史研究的深入。 ②两者的关注点不同,现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学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揭示其现代化的规律,并依据现代性的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评价;民国文学则是在民国这一框架下研究作家作品,考察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研究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趣味。 ③两者的起止点不同,现代文学的起点至今仍在讨论中,古代和现代的分水岭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有的学者认为源于五四,有的学者则认为源自晚晴,可谓众说纷纭。现代文学的终点还不可预见,仍在奔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而民国文学的起止点很明确,起于辛亥革命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研究观念不同,民国文学研究是一个朝代的文学研究,不涉及评判标准;而现代文学则是注重背景下的现代性价值和规律的研究,显然超越了传统的朝代研究文学史的视角,显示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具有更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不论是“民国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研究范围,而是从中体会到一种学术思路和学术视野的开拓,这对丰富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试比较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类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这便是语言。根据语言运用的领域可分为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等。
(1)两者概念的界定 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即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剧本及其他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民间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日常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的语言,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 ①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源泉,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升华。文学语言来自于日常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修饰的比较规范的日常语言。 ②文学语言也包含口头的和口语化的日常语言,日常中所讲的语言也时常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文学语言中。比如一些语言通俗的小说,里面一些人物的对话可能就是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甚至是某个地方的方言,在表情达意上与日常语言极其接近。③一些经典的、流传广泛的艺术作品中的文学语言,也常常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引用,用的人多了,就转化为到人们的日常语言。
(3)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①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暗示性,而日常语言有明确的所指性 日常语言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交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明确的所指性,它的目的是让人明白其所传达的含义,当然是越简洁明了越好;而文学语言则相反,讲究话语的蕴藉,即模糊性和暗示性,特别是在诗歌艺术领域,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其语言的朦胧含蓄,关于该诗的主题引发后人长久的猜测,有人说是悼亡诗,有人说是爱情诗,有人说是作者咏物伤怀,等等。
②文学语言中的词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日常用语只是某个概念的载体 杜鹃鸟,俗称布谷、子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这个词语在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中便有了固定含义。在文学作品中提到“杜鹃”,就会让人们想到“亡国之思”“泣血哀凄”等,而在日常语言中,有人说:“树上有一只杜鹃鸟。”“杜鹃”的意思就是指一种鸟,一种客观存在,一般不会指涉到这个符号背后的意义。又如“猿鸣”,在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后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而日常语言中,有人如果说:“我在巫山终于听见了猿啼,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便只是表达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③文学作品的搭配有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而日常用语的搭配则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文学作品中会有一类词不符合语法规则和日常习惯,但是这种词语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故意打破规则的一种手段。如“连小草也都翩翩起舞……”,这一般是为了表达作者开心、幸福的心情;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会说:“风吹得小草摇动。”日常用语显然没有文学语言那么夸张和形象。一般来讲,日常语言往往是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而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采用隐喻、暗喻、象征、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