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希望健康长寿?谁不希望在有生之年过高质量的生活?从饮食入手调养身体,是大众认可的一种养生之道。现在生活好了,买一些“保健品”吃吃,改善改善身体状况不是挺好吗?但是在你投入重金购买“保健品”时,可不能光听宣传,“只买贵的”,还是得想办法买到“对的”。为此,我要告诉你防范不法商家套路的一个原则和3条注意事项。
一个原则就是:明确你到底要买什么!
你知道吗?市面上的食品按用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主要是给大多数人提供营养的普通食品,另一种主要是给特定人群提供特殊功能的特殊食品。所谓“保健食品”,就是经科学验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一种食品有没有“营养”,取决于这种食品的营养素含量。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以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目前公认的七大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水和纤维素。
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牛奶、鸡蛋、肉、蔬菜等等就是以给人提供营养为目的的普通食品,大多数人吃这些就完全能满足身体所需了。有人可能奇怪,现在人人讨厌的“脂肪”怎么能赫然出现在营养素之列?实话实说,脂肪的的确确是人类的好营养,但是对“营养”的评价不在于绝对的多少,而在于适量和均衡。
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研究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的。这个版本针对《中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的问题,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其他国家膳食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符合中国居民特点的膳食建议。看了这个,对我们日常营养如何摄取就会有八九不离十的掌握。
再说“保健功能”。在中国,“保健功能”和“营养”是不同的概念,“保健食品”有着特殊的含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是否具有“保健功能”,必须经过国家评估验证,未经验证而进行“王婆卖瓜”式夸大宣传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保健功能”对应的不是营养成分,而是“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改善睡眠”、“辅助降血脂”等特殊功能,它们是针对特定人群开发的。别看它们看起来高大上,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吃得越多越好。
强烈推荐大家在选购前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一下自己心仪的保健食品是否经过官方注册。“保健品”价格不菲,做决定前还是慎重一些为好。通过数据查询,你不仅可以知道要购买的“保健品”是否经过了国家注册批准,还可以知道每一个保健食品经过国家验证的具体“保健功能”。为了保险起见,你还可以进一步查询保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尽量选购在历次抽检中合格的产品。
小结一下,买吃的“保健品”,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明确自己买什么。需要营养的,买普通食品,需要保健功能的,买保健食品。举个例子,当你用脑多,想多摄入蛋白质时,就选购蛋白质含量高的普通食品;当你偶尔睡不着觉想吃点什么提高睡眠质量时,就选购标有“改善睡眠”功能的保健食品。
当下,卖“保健品”的套路很多,花样不断翻新,简直令人防不胜防。为避免在购买“保健品”时受骗上当,我总结了3条注意事项:
一是不要看宣传单子,要看产品标签。如果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它的标签一定印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而且在标志的下方还会标有保健食品的注册批准文号。你可以按照上文提供的方法登录网站核对这个保健食品的具体批准事项。现在有一些不法商人用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信口开河,夸大宣传,虽然吃了他们卖的食品不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损害,但是想一想你花了买金戒指的价钱买来一粒芝麻,划得来吗?
二是不要贪图小恩小惠,要到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产品。现在有很多以免费讲座、免费旅游、赠送物品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还有“一对一”电话推销、打折促销、饥饿营销、上门服务的,甚至有“比儿女还亲”的销售人员。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他们送你的越多,从你这里赚取的越多,他送你东西的成本会全部打入产品价格里,到头来你肯定是占小便宜吃大亏的。而商场、药店处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一般来讲,他们销售的产品来源比较可靠,就是出了问题,也可以找监管部门协调处理,在正规渠道购买相对安全多了。
三是不要迷信保健食品治病,疾病治疗还是要吃药、去医院。这一点至关重要,已经有不少令人唏嘘的案例了。有个病人听信“保健品”销售代表的宣传,自行停药,改吃“保健品”,结果贻误治疗,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有两个糖尿病患者,盲目相信所谓的“保健品”是“纯天然”、“无任何副作用”的宣传,因过量服用这种“保健品”(实际上为使消费者相信该产品有效,这种“保健品”中添加了降糖药)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买“保健品”本来是为了更健康,但因买“保健品”而落入陷阱,不但没达到预期目标,还破了财、招了灾,这是多么令人难受的事情。但愿我这篇小文能给你提个醒,减少一些这类事情带给人们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