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和大家先分享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A先生的故事:
A先生的父母都是医生,家教一向比较严格。从小到大,父母对A先生的要求只有一个:好好读书。其他的所有事情,小到洗衣、整理物品,家长一律包办。A先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时考取了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后,A先生顺利地进入了国内一流的设计院,成为一名让人艳羡的建筑设计师。
后来,A先生结婚了,由于工作的原因,夫妻两人不得不长期异地。不久,为了家庭,A先生决定放弃优渥的工作,来到她所在的城市,重现选择一所很普通的设计院。当两人住在一起后,矛盾频发。妻子忍受不了A先生在有了孩子后周末依旧自顾自打游戏的坏毛病;看不惯家中的丁点小事,A先生都要向自己爸妈求救的习惯,有时候,家里的灯坏了,妻子提醒A先生维修一下,A先生会说:“放着吧,我打个电话,让爸爸来处理;妻子出差回到家,地上、沙发上、洗衣机里堆满了A先生平时穿过的脏袜子、脏衣服……
周末,妻子需要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检查,没办法给A先生准备午饭,便让其自己解决。没想到,中午忙完回到家时,却发现A先生的爸爸正在忙里忙外,已经准备了一大桌子美食。饭桌上,妻子担心孩子爷爷身体,提醒A先生要自己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想到,换来的确实A先生提出的离婚,妻子一气之下与A先生离了婚……
这个故事,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美国心理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所分析的“木匠式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早早就画好了孩子的人生蓝图,并用各种方式让孩子按照这个轨迹去发展,忽略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就像木匠一项,先画好图纸,运用娴熟的技巧,不差毫厘地制造出一张桌子和椅子。木匠式父母也是爱孩子,出发点也是为孩子好,但却在教育方法上有偏差,以不恰当的方法去实施。
“木匠式父母”只要求养育出好孩子,他们之后会成为优秀的成年人。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光耀门楣,对孩子有求必应。父母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深深的焦虑当中,拼胎教、营养、早教,拼补习班……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父母不去关注孩子的感受,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是否进行了正确的操作,自驾孩子是否比别人优秀这件事情上,从而培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焦虑的过程。孩子最后除了会读书,其他方面一无所知。
教育孩子需要适当的方法,一味得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如只给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一位园丁式的父母,这样我们会在教育中看见柳暗花明。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有时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成长困难。因此,“园丁式父母”不会整天盯着花儿什么时候开,而是会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成长空间,教他应对各种变化。
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很多,但也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优点,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时候,我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当白色的鹤虱草意外的出现在黑色紫杉树前方的正确位置,当被遗忘的水仙跑到了花园的另一边,在蓝色的勿忘草丛中怒放,当哪些本来应该牢牢固定在树荫下的葡萄藤在树丛中长成红色的风暴……
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就像树木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而父母要做得就是陪伴、引导她的每一天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泪水、欢笑、成功、失败都值得记录,这是属于我们独一份的精彩。成为园丁式父母,遇见孩子成长路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