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在北方,你每天看到的是一马平川的苍茫大地,端正笔直的大道小道,星星点点的小河、池塘;倘在夏季,还可以看到丛丛绿树繁花,到了冬天,就只见光秃秃的枝丫,连一丝绿意都很难找到。于是,想起了江南的绿,哪怕在冬天——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山都还郁郁葱葱;想起了江南的水,江河湖海,无所不有,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想起了江南的山,高高低低,峰峦叠嶂;想起了江南的路,纵横交错,高下相倾,曲折悠远。
江南这一概念,顾名思义,指长江以南。其实自秦汉以来“江南”一说就有,且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但综合来看,集中以吴越文化、徽派文化、金陵文化为代表。从近来人们的概念所指看,尤以太湖流域周边城镇为典型代表,如周庄、同里、盛泽、宏村、乌镇、西塘、南浔等,地跨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周边著名城市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嘉兴、湖州、杭州、绍兴、上海等。
作为一个在杭州呆了六七年的北方人,对这个城市的喜爱,一如当初,至今未变。
杭州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干净、整洁、有序,五步一景,十步成画,是对其真实描述,非夸张渲染之辞。
哪里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江南的城市呢?她的水,有灵动之美。江河湖海,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杭州位于东海之滨,钱江湾独特的地形,使杭城饱受水之润泽,又减少其带来的台风、潮汐等自然灾害之影响。海水日夜喧闹,泽被着这个城市。钱塘江则穿整个杭州城而过,使杭城的每个大街小巷几乎都可以伴随一条河——杭城人勤劳、智慧,顺势而为,巧夺天工,借助这一优势,把钱塘江的水引遍杭城街巷途闾、角角落落;京杭大运河更是横贯南北,其支流众多,润及千家万户。这样使整个城市到处都有水,一下子灵动起来。西湖之得名,谓湖在杭州城以西,故名西湖。全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几百个,唯独杭州西湖闻名天下,独见其特有的魅力。
很多人问,杭州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当然是西湖。来杭这么多年,对很多事物的喜爱可能不如当年,但对西湖还是老样子,几年前这样喜欢,几年后还是这样喜欢。不管是读书时碰到迷茫和困惑,还是工作后碰到阻碍与瓶颈,一切烦心事,只消在西湖边走上一圈或半圈,必会烟消云散。
西湖给我的感觉是静,是淡;是默默无闻的宽宥和抚慰,是不事张扬的支持与鼓舞,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和欢喜。夏季的很多个晚上,有很多次,我一个人坐在白堤的椅子上,就那样静静坐着,看着湖面,静静的,平如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或涟漪,我的心也如西湖这般平静。那实在是一种纯美的享受。
杭州的治安是我走过的城市里少有的极好的一个。走在杭州城里,无论多晚,你都不会怕,相反,会感到很踏实,很安心。杭州人很友善,就像许多省会城市都是移民城市一样,杭州城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都不是所谓的“老杭州”——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而是外来人口,不管是除杭州外的浙江本省人,还是外省人。有好事者说杭州十之八九都是外地人,老杭州只有十之一二,不知是否夸张,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杭城人群聚居之状况。所以杭州人大体上都很友善,不如北京或上海那样把地域歧视堂而皇之表现出来,足见其包容与温和。大家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杭州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后和平相处。
在杭州呆久了,也会想看看外边的江南。
读书时和同学一起去过西塘。那是一个江南水乡城镇的美丽所在。
当年旅行回去的当天,就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终于去了西塘,而且是在秋天。要我怎么说。
早就说过,喜欢秋天,可以有很多种理由,也可以没有任何理由。理由这种东西,一说便是错。
早就想过,到江南水乡一游,欣赏一下江南的美景,感受一下水乡的风情。夙愿总是在百转千回之后才得解偿。
终于去了西塘,而且是在秋天。要我怎么说?心愿实现,果得其乐;不虚此行,终得其所。圆了我久违的梦,平了我望穿的心。
古街旧屋,粉墙墨瓦;斑驳石路,四通八达;屋连成排,店挨各家;小桥流水,绿树红花;艄公撑桨,乌篷悠划;游人如织,风景似画。人在镇中游,如入画中作。身处此境,抛却了世间一切纷扰,斩断了俗尘所有杂念,只想静享这一刻的温馨、从容和悠闲。
休闲是一种本能,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却很难做到?是生不逢时,还是心有旁骛?西塘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红尘俗世苦,只因有贪求;心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生求不尽,世世逃不脱;吃尽轮回苦,痴心仍不改。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家卖饰品的小店,名为“尘外”,只有一联,曰:百转千回在尘外,是商家拉拢顾客的绝好广告词,但亦道出了尘世的真谛。倘要对下联,我有:一来二去留心间。是的,百转千回在尘外,一来二去留心间,西塘的美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
而关于“尘内”,我也有了更深的体悟,那就是:原本我们可以活得这样从容,就像西塘。
终于去了西塘,而且是在秋天。要我怎么说。
除了以上文字,现在脑海里一跃而出的,还有西塘的各色小吃,以及从酒吧传出的整晚都响个不听的音乐。还有一些文艺气息很浓的书店、咖啡店、饰品店。在一些离中心景点较为偏远的老居民房,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水乡人的日常。当然这些在别的水乡景点也是一样可以看到。比如乌镇,还有南浔。
读研毕业与找工作的当口,去了南浔。在湖州城的南浔区,也许是囿于找工作的忙乱与压力,或者景点本身不如西塘和乌镇更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竟一时无法想起太多。只记得水乡的平静、闲适与安详确实给当时的我带来了些许缓冲与慰藉。
工作后的第二年,一个人去了乌镇。恰好赶上一个什么戏曲电影节,无心而为之,碰巧赶上。人真是多。头天下午去了东栅,第二天去了西栅,水乡还是那个样子,只记得一个团接一个团,一群人接一群人,导游的声音此起彼伏。自己被夹在这种拥挤的囧况中,赏景颇显困难。据说那天陈丹青也在,还接受了采访,说出了“中国三千年文脉已断”的宏大论断。我没有看到。陈丹青喜欢民国,推崇民国;有阵子自己也很喜欢民国。而要找到民国的影子和痕迹,非江南莫属。
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
民国分两段,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北洋政府在“五四”后已渐趋势微,所以民国的重心转移在了蒋公出身和起家的江南——国民政府,首府在南京,其党政军要员有一半以上出身江南。
在江南,你可以看到各种民国的建筑——商贾要员的深宅大院,平民百姓的寻常房舍。那是一个东西碰撞、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民国的建筑兼有东西之特点,既取西洋建筑之手段,又要保留传统的汉式建筑之美。何止建筑,服饰、饮食,甚或生活习惯,都有这样的特点。要找到中国现代化的发端,回到民国是逃不脱的选择。
所以,在江南寻找民国、感受民国,有一种别样的美。
与北方比起来,江南还有一个特点——宗教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论是传统的中国佛教,还是后来传入的西方基督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诗为证。南国自古崇佛。所以在江南里行走,佛教文化的东西很容易看到。想想自己对佛学感兴趣,进而去接触、研究,也是从来江南开始。
佛教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它甚至比一般的哲学更高明,更深刻,更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看法,对人生世事的指导,使其无论在何时都会有一种永远也无法替代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佛教建筑——寺庙,塔林,无不具有一种令人内心平静的美。佛教的各类典籍,理论,诗词,书法,甚至音乐、舞蹈,无不具有无穷的艺术审美内核。
在江南向佛,是一个绝妙去处。
民国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融合的时代,西方的基督教在江南也颇有市场。即便今天,亚洲最大的教堂——崇一堂,在杭州,信徒众多,很是繁盛。还有很多教会在晚清、民国时建的医院和学校,也都有遗迹保留下来。同样,基督教给人的教化意义,也一样润泽人心,守护心灵。我想,所有这一切,都或多或少,无形中构成了江南文化的某种气质。所谓的江南气息,也由此而来。
读研时,有阵子在绍兴的一所高校代课任教。对绍兴这一江南水乡——应该说最南的江南水乡(或者说绍兴再往南去,已经不是所谓的江南水乡了),有一番把玩的机缘,很是欢喜,甚觉难得。绍兴城不是太大,甚至可以说很小。遍其全城,一样可以见条条小河在流淌,其水来自鉴湖水。鲁迅小说中的鲁镇,其实是绍兴市绍兴县(柯桥)柯岩,或者是对整个绍兴水乡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后形成的艺术形象再现。在绍兴时常到鲁迅故居,看到了百草园、三味书屋,吃到了茴香豆、臭豆腐,还试着品尝了黄酒;感受着伟人生长之地的气象。喜读鲁迅。那时候买来了鲁迅全集,一篇一篇读下去,对鲁迅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刻。对民国人物的了解、民国事件的推演,也更丰富、立体起来。
……
这几天呆在北方的天空里,一个一个江南水乡在眼前闪过,回想起了这几年走过的路,碰到的人,经过的事。觉梦如人生,人生如梦。
愿一世行走,一生有梦,千帆远去,繁华过后,归来,仍是那个不改初衷的少年!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宋·赵师侠《江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