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周三 晴
一、两种儿童观
1、儿童是未成年的大人
习以为常的是儿童观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大人,是有缺陷的。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大人对儿童的轻视,在教学上就好用成人的办法叫教儿童;教学方式是灌输与说教,用成人的规则训练儿童,灌输成人的世界;教学内容是《四书五经》《列宁传〉等成人的书籍,只不过是用儿童喜爱的故事这种形式;教学原则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此,儿童没有自己的书籍,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没有儿童期直接进入成人世界。
童年是被发明出来的,有些国家没有童年这个说法。童年跟人的自我意识有关,与性别意识一样,是文化赋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印刷术有关,在印刷术发明前,阅读是口口相传,印刷技术发明后,阅读变成了个人的事情。学校让儿童进一步离开,性与死亡成为禁忌,离开之后的儿童自己游戏,有自己的文化,儿童消逝了,这就是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的观点。但现在,电视、电脑因为缺失信息分级,儿童与成人混为一谈,所以儿童口中的歌曲都是爱情歌曲。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儿童的逻辑。而现在主宰我们的教育观仍旧把儿童当成不成熟的教育对象。这是有问题的。
2、儿童是儿童,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儿童不是小大人,是与成年人有差别的人。我们要让儿童的学习按照儿童的方式进行。这是皮亚杰的观点,同样也是怀特海的观点。在不同的年龄感受是不一样的。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能利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了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生理与大脑的发展不同,应该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于小学1-2年级的孩子来说,抽象性不够,“家”的概念是有的,但他理解不了“祖国”。儿童的这种发展不是线性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教育的节奏。
二、幼年期的二个原则
1、儿童先学难的东西还是先学容易的东西?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与高难度原则矛盾不?真理背后有真理,也就是说,真理是有条件的。学习一定源于困难。比如阅读与识字,对于儿童,先学那个?课本的编排是先识字,再阅读,先拼音,再汉字。一年级孩子就可以理解比较复杂的童话,到六年级还是在这种文章中来回学,学生的大脑得不到满足。这说明我们的系统出了问题。以为大脑与仓库一样,一点点的放东西,一点点的占满,这是错误的脑科学。大脑一开始就是被全部运用的,从整体到部分的循环。如同辨认一个人一样,先整体,再局部。这才是真正的逻辑。孩子生下来不会说话,但他的说话器官都在。他会听,听对于他来说就是阅读,狼孩就是被剥夺了语言环境才不会说话的。因此,先阅读,再识字,这是科学。早期的阅读的综合性不应该是从拼音开始,文章,故事要比字复杂的多。阅读与识字时间就是浪漫、精确、综合的关系。因此,怀特海说,生命是有节奏的,有周期,不机械,不呆板。教育也是如此,有节奏是一个闭环。他特别反对把较难的东西往后放。
2、顺序优先的原则
这个原则有时是正确的。阅读之前不会读大部头小说;但只有对学科进行人为限制时它才是对的。而我们提倡的是学科大融合,分科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割裂。所以不加辨别的使用,把一些科目放到另一些科目之前是不合适的。如一年级的数学。今天的学校学习方式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方式是时代的产物。孩子媒体的功课被切割成各个学科,外部的安排没有考虑课程之间的节奏。小学低、中、高段不一样,敏感期不同,因此1、2年级不该开数学课,而应该开语言与运动课,文学早于科学,文学早于数学。改变的方式是增加选修的组合,抑制数学课时,补充第二套内容,尽可能避免完全丧失节奏。
三、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
课程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
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它表现为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由开始认识事实间未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一种智力紧张感,丰富是它的另外一种本质。
以写作教学为例,在小学阶段是自由写作为主,不指导,把握大量丰富的材料即可。精确的教孩子的写作技法是规范程序化,没有大量丰富的表达,只有一个空洞的大脑写出来的文章满满都是套路,千篇一律。写作是对思想的加工,需要孩子写的热情,无需规矩。
中学后,进入精确期,需要写作训练,要对潜意识的素材进行综合加工;
在高中后,学生会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综合阶段。
三阶段环环相扣,它可以是具体的一节课,可以是一个字的学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它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小学阶段是语言的洪流期,是阅读自动化期,阅读是智力基础,智力的工具。中学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语言的文法与科学的原理,对浪漫阶段的事实最初揭示和分析。没有浪漫阶段,精确没有结果。最后的运用阶段是在分类和技能之后又一次浪漫,是精确训练的目的。三者之间是持续不断的重复。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教材之外尽可能补充,避免不同科目的竞争。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四、三阶段的具体阐释
婴儿阶段的循环很成功,紧接着是青春期的循环,孩子的性格开始塑造,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紧接着是口语和阅读技能的掌握,随之是综合运用阶段。综合运用能力阶段在婴儿期的循环很短暂,因为,婴儿期的浪漫元素很缺乏。在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有四年的时间属于孩子无与伦比的浪漫阶段,概念,知识,事实,关系,故事,历史等以语言,声音,形状等涌入孩子的生活,激发他的感情,刺激他的鉴赏力,激励他去做相似的活动,但此黄金时期的孩子却在教师的填鸭式教育的阴影下。儿童能处理问题,能应付身边的环境,能通过记忆保留思想活动,于是儿童进入了新的阶段。
精确阶段在小周期里重复出现使自身得到延长,形成涡流,提高书写、拼写与计算能力是精确阶段的基本内容。但性质上还是支离破碎的,在更为重要的浪漫阶段,只有它才能如洪流把孩子们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
从11岁开始,儿童进入倾向精确知识阶段,逐渐在精确知识方面逐渐增加注意力。12岁到15岁三年的时间必须用大量的语言方面的内容来丰富自己,可以集中学习语言,但不能被其他需要学习的科目分散精力,其他科目属于次要地位,历史可以融于语言学,不需要服从大量系统性的需要精确记忆的细节考试。此时的科学属于浪漫阶段,只要求有局部的精准思维,自己观察,自己实验,从研究开始,以研究结束,自始至终都应该把握自然中所发生的事实材料。
15岁时,语言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结束。随之是语言的综合运用阶段和科学的精确阶段,虽短暂,但至关重要,时间大概一年左右。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科学方面的学习,减少语言学课程的关注,深入了解机械、物理、化学、代数与几何学等学科发展的重要原理,融合打通各个概念。
以上的轮廓是按照生命的节奏性来安排的。精确性是已经被理解但需要迫切处理的主题,学生会依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学科,并找出兴趣所在。这样,理科学生既可以得到文学教育,又在最敏感的年龄开始养成科学领域独立思考的习惯。
十六岁之后,文科生的科学学习到了综合阶段,语言、文学、历史学习的新循环开始了。科学知识的学习精确阶段会一直延续到中学阶段的结束。
大学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丢掉课本,烧掉笔记,忘掉考试前的细节背诵,学习才是有用的。
值得说明,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一种节奏性,包含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小漩涡,又受到一个更重要的循环周期的控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节奏有用且可信。教育必须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的响应阶段。第二,不要夸大一个循环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之间的鲜明差异。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