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11月份开始读《诗意的探寻——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这本书的,这是王崧舟老师近几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探寻和创造,精心设计了十堂课,十堂课,十种不一样的感觉,每一堂都深入我心,每一堂都能让我学到精髓。到12月初我已经读完了一遍,在书中的课堂实录中欣赏着王老师唯美的教学设计;感受着王老师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结构;品味着王老师诗意的评价方式;聆听着王老师意味深长的语调;学习着王老师精妙的语文教学方法……
现在已经开始读第二遍了,这第二遍读,我发现和第一遍读的感觉真的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了;我发现有好多精彩的细节在第一次读时竟然被忽略掉了,真是可惜;我发现在第一次读时,只是对一堂课建立了基本的框架和简单的认识,而现在再读,思考得更深了;我发现此时再读,我开始去关注怎么把王老师的课堂“搬”到我的课堂上,怎么把书中的理念运用起来,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我开始进行反思,想要真正汲取书中之精华。
第二次再读时,已经发现了自己第一遍读时存在的种种问题:读得不透彻;没有反思;有些精彩的细节竟没关注到;读完了,读得速度快竟然也会忘得快……这一次再读我真想避免这些问题再出现,我真想把书中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都抓紧了,我真想让它们存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所以有时候一两页我都反复读,琢磨着读,想记得牢固,但一页看上几遍感觉我还是会忘,于是拿出本,把每一课想记得东西,想学得东西都记录下来。
开头的序章是作者本人对这十堂课的整体介绍,正文是完整的十节课。每节课包括:一是教学简案,也就是教学设计,简单的教学流程;二是教学实录,特别详细,老师的每一句,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什么时候呈现的什么课件内容,播放的什么视频资料,哪首音乐等等都做了详细标注;三是挑选的优秀教师对本节课的优秀点评;有些课例还添加了王崧舟老师本人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书的结构是比较清晰的,在记录时为了方便以后看,决定还是精简着记。
第一块先记序章中王崧舟老师对本节课的介绍,需要学习的地方就记下来。第二块记课堂实录重点内容。第三块记名师的点评或者王老师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尽量保证一节课记本上是一页,这样不会显得太繁琐,不管何时何地再复习起来也会更加容易。这两天先抽时间读,读完后就开始整合,然后吸收消化,记笔记。
三四十页的一节课例,经过自己的提炼和概括,已经变成了自己的笔记,再复习的时候就不用翻厚厚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记去相应的地方找。
在欣喜地记录这些笔记时,突然,我就想到了论语中孔子的那句经典言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是啊,读书学习不正像追赶什么似的吗,生怕自己学不完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学如不及”字面意义上是追赶不及,实际上它是指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迫切、不满足的心态,不停地往前、往前,正是这种迫切感在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行。而“犹恐失之”则是提醒我们注重对学习成果的珍视与保护。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孔子告诫我们,切不可因此而自满。因为知识就如同那珍宝,一旦获得,就需要我们时刻呵护,以免丢失。它告诉我们要经常去温习自己的所学内容,深化理解,从学到用,真正吸收消化,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知识丢失。
边读书,边思考,做好笔记,当我们不能保证把书中的知识都记在脑子里时,那么就记到本上,这些笔记可以作为我们记忆的延伸,当我们遗忘某些知识时,当我们以后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可以通过翻阅笔记重拾记忆。
这次的读书感悟我在课堂上也和我的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今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都要有端正的态度,时刻保持对学习的迫切感与敬畏心,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巩固、提升,才能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从而追求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