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天
原文阅读: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讲解:
孟懿子问:何为孝道。孔子回答:无违,不要违背礼节。樊迟给孔子驾马车,回家路上孔子跟他提了这个事情。樊迟继续发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父母在世之时,要以礼节事奉;父母去世了,要以礼节安葬。在祭祀死去的父母时,也要依礼节而行。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所谓孝道,就是父母生病,子女总是担忧。 (说明:也有的说法是所谓孝道,就是让父母只为自己生病担忧。不管这里的“其”是父母,还是自己,总之是体现父母与孩子情感深厚,某种程度上是共生一体的。)
孔子对子游说:不要以为养活父母就是尽孝道了,要是这么说的话,养狗养马不也是养吗?如果心里没有敬意和尊重,养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差别呢?
孔子对子夏说:孝就是保持神情和悦。如果是能帮父母干活,有了吃的喝的先想着父母,这难道也能算孝顺吗?孔子的意思是,这可不算孝顺,需要发自内心的神情恭顺愉悦。
启发思考: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内容极其丰富。在孔子看来,孝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顺就是无违。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孔子对“孝道”的阐释,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维护社会结构稳定的价值、维护伦理人情的价值,维护个人成长和精神传承的价值。
今天,先只探讨一下“孝”的社会价值。
在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在传统社会,一个人的年老体弱后,几乎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力量,家庭养老几乎是老年人丧失劳动力后的唯一仰仗。作为国家或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的“家庭”或“家族”,承担好“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是社会结构稳定和延续发展的基石。
尽管从本能情感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女对父母有反哺的愿望和行动,但“久病床前无孝子”也不少见,实际生活的残酷和无奈,也可能会把情感耗尽、把亲情的链接打破。
因此,倡导“孝道”,坚持以“孝悌为本”,在“家国同构”的时代,“孝”之“能养”的功能
(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首先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的社会价值。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通过“礼”的方式把对老人生前的奉养,死后的埋葬和祭祀都做了严格的规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一个人无后,父母祖先祭祀的事没人做了,家族传承断裂了,这才叫不孝。儒家通过“孝道”把父母先人和子孙后代都链接在一起,形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和文化传承。这种文化内核也是中国社会几千年能够延绵不断的内在动力之一。
在高度社会化分工的现代,在百岁人生到来的今天,在长寿把养老时间拉长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明天,在一个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超级老龄化社会,谁来养老?如何养老?
在65岁人口占比超过1/4,80岁以上老人1/4患有阿尔茨海默,在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未来,在养孩子和养老人都需要高昂成本的未来,如何养老?谁来养老?
虽然昨天的五四青年节,让所有的人“前浪”和“后浪”都大大地“浪”了一把。尽管“只要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做好自己的事,都可以奔涌向前,乘风破浪”,但无论如何,“老之将至”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难题。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现实,“延迟退休”、“居家养老”、“抱团养老”、“社会养老”等等许多理念和措施都在提出和探讨。“孝道”如何在当今和未来社会,意义和价值有无什么变化,又该如何体现呢?“终身自立”、“未雨绸缪”、“长期规划”肯定是要倡导的理念,诸多具体方法措施要在实践探索中才能有所践行。
这些问题,包括“孝”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后续学习中有机会再继续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