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让我想到前几期讲的事例,女孩子总是愿意让相处的男朋友猜测自己的喜好,自认为自己留下的痕迹明显的足以表达自己;还有母亲对晚归孩子的担心,总是用生气来掩盖或者说是表达;善解人意的总是听别人的抱怨和诉求,每一次的拒绝生怕伤害到别人。自己也常常巴拉巴拉对别人说好多,以为自己清楚表达,其实事后才发现当初别人并没有理解自己甚至还错误理解为其它。
康永哥指出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可是别人根本就收不到,这种误解就是自我透明错觉。
我们误以为自己好像一本摊开来的书,别人都读得到字里行间的意思,实际上在别人眼中,我们却是一本合起来的书,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内容是什么。
所以这一期的情商课,康永哥告诉我们如何避开这种自我透明的错觉,如何避免我们自以为表达得很清晰,别人却收到了错误讯息的状况。
为了避免这些表达与接收的误会,康永哥介绍两种应该避免的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你应该懂我啊!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吧?”
很多女生在约会的过程当中,吸一吸鼻子,好像希望能够表达“好冷哦”,期待男友立刻脱下自己的围巾,围到女生的脖子上面说“别着凉了!”可是遗憾的是,很多男生在女生吸鼻水的时候却毫无反应或者只是简单问一句:你是不是不舒服啊。这时候女生如果说“没有啊,我很好啊。”男生如果就此相信,有的女生会非常地火大,觉得“你应该懂我啊!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吧?”这就是女生自我认为透明的错觉。
再如工作上,有的时候在办公室里面加班,你很希望主管能够看到你做牛做马,熬夜到半夜一两点都还没有回家。问题就在于,你的主管可能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还在加班,你的戏都白演了。这也是一种认为自己透明的错觉。
第二种行为,就是常常引起误会的,“我没有这个意思啊!”
有不少人的社交言辞,比方说,初次遇到别人,可能之前在社交网络上面,已经看过这个人的照片了,很多人就会说,“诶,你本人看起来比照片漂亮好多哦”,“你本人看起来比照片年轻好多哦”,“你本人看起来比照片瘦好多哦” 。 这样讲的人,以为他们是在称赞对方,可你想,听的人作何感想?TA一定在想说,“天哪,你之前看我照片的时候,是把我想成多丑、多胖、多老?” 像这一类暧昧不明的话,看起来是正面称赞的意思,里面又携带着负面的讯息,说的人以为“我是在称赞你”,听的人往往会放大负面的部分,认为被伤害到。
有人看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的人,说话非常机智讨人喜欢,就模仿着他们来说话。问题就在于,影视作品当中的那些人,都是照剧本在说话;编剧的人都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写出来机智的对白;然后,听到这些话的人的反应,也都由编剧来决定的。我们的人生可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当下几秒钟之间想出来的话,怎么可能比得上编剧花了好几天想出来的话,那么机智?而听的人的感受,也不会由编剧来控制,而是由听者自己来控制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讲的就是这样子的事情。或许只是想夸奖,想表达真实感受却往往弄巧成拙,造成别人误会。
课后小练习
想一下,你在使用微信跟别人联络的时候,你写一句话,别人收到的语气,真的是你想要表达的语气吗?当你写下一行话,是“你几点钟过来”,你觉得对方收到的是很凶悍的,“你几点钟过来啊!”还是很甜蜜的,“你几点钟要过来呢?”如果你在使用微信的时候,对这种接收之间的错误没有自觉,你觉得要怎么样来补救呢?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更明确地收到你想要表达的情绪?
我父亲常常教育我,在用网络工具交流时,一定要慢和反复。慢指的是打字速度或者语速放慢,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说的,不要急,以免打错字或说错话,慢下来可以充分给自己调整。反复指的是,比如使用微信发送语音,发送后,再听一遍自己发送的语音,好了解自己说话的语气,还有无需要补充的内容。还有就是运用表情,或许有些话文字表达很单一,容易被误解,那就加个合适的表情来表达,岂不是很形象很丰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