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老大是家里的大儿子,他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父亲身体很早就不行了,母亲出身富农,农活都不会干,孩子们常年都吃不饱,一年干到头还欠村里钱。那时候,能好好吃顿饱饭就是柴老大最大的梦想。
高中上了两年,老大就不上学了,在地里忙活。有一天,城里表哥捎来消息,说阳泉煤矿招工,问老大去不去?
当然去了。老大犹豫都没犹豫。
老大带了两身洗的发白的衣服,两块干粮就上路了。
阳泉,多么好听的名字。当工人,对于一个山沟沟里的农民来说,是多么光荣。可以穿着新嘎嘎的蓝卡其工作服,每月还有钱和粮票,起码,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带着对煤矿的憧憬,老大第一次下了井。
80年代的矿工生活区,简陋破旧。高高矮矮的自建房挤在一起,天空中是东拉西扯的电线,还有湿答答的衣服,裸露的厨房和跑来跑去的孩子们。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矿井,景象完全不同。高高耸立的选煤楼,轰隆隆的机器声,雄伟的矸石山,黑黑的煤堆。再接着走下去,路越来越窄,阳光越来越少,最后就完全黑暗了。
作业面非常小,有的地方腰都直不起来,有放炮的,有铲煤的,还有皮带把铲下来的煤运出去。地下工作一天,重回地面你会发现简直是到了天堂。
刚刚18岁的老大怕不怕,怕!对于那无边的黑暗,糟糕的环境,但是他更怕穷。怕顶着太阳撅着屁股一年干到头还是吃不饱饭。
还好有一群同是穷苦人出生的工人大哥,他们给了老大信心。每天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从地下上来洗澡了。泡在澡池子里,身上的黑煤渣一层层泡了起来,荡漾开去,毛孔也一点点打开。煤矿给每个工人发了肥皂,但老大舍不得用,他要攒下来当成礼物带回去给自己的一大家人。
几个月后,老大已经俨然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成了一名真正的煤矿工人。他会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衣服、毛巾也会洗的干干净净。身上永远是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褂子,裤子笔直笔直的。一到休息日,他就会买些礼物去表哥家,帮着干干活,好听话不会说,只会憨憨地笑。
一来二去,楼下住的小琴看上了这个一穷二白、但是勤劳善良的年轻人。经过两家大人撮合,他们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自建房里,摆着借来的衣柜和桌子,结了婚。
老大在这个城市正式成家立业了。从此以后,阳泉正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大半人生。
随后的几年里,和大多数人一样,他有了可爱的儿女。他的干劲更足了,工作超级卖力。随着矿务局的发展,他成了业务骨干调到了新的煤矿。作为开拓者,他经历着煤矿的变迁,城市的变迁。
在一片荒地上,一个个矿井搭建起来,一台台机器拉进来,轰隆隆的声音响起来,崭新的办公楼盖了起来,一切都焕然一新。
走在空气中都漂浮着煤渣子味道的路上,拉煤车一辆辆呼啸而过,老大心里满满的幸福感。因为企业效益好,煤卖的好,收入也好了。老大的职务也从小组长,班长一路上来,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中层干部,机器更新换代,开始半自动化,没过去那么累了。家里电视机从黑白的换成彩色的,洗衣机,冰箱一件件搬进了家里,房子是煤矿分的,学校,医院,社区应有尽有,可以说,有了煤矿,就有了老大的一切。
后来的几年,慢慢地矿上缺人,老大也叫兄弟们上来下煤窑,有的吃不了苦,有的当惯了农民,受不了管理,陆陆续续就回去了。只有老三留了下来,是因为老三媳妇,打死也不回农村,于是,无奈的老三也留了下来,吃了苦受了罪,还好,汗水没有白流,最后终于有个机会可以转为正式工,享受一切福利待遇。
阳煤集团的前身,阳泉矿务局,也迎来了他辉煌的十年。这十年,煤炭紧俏,价格水涨船高,供不应求。每到冬季供暖前,各地的采购商纷纷前来订立煤炭供销合同,供销处成了最热门的单位,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煤矿工人走到街上,身板子也硬气,买东西价格也不还了,老婆娃娃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日子过的那是一个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