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自己很屌,其实只是圈子弱”,半年前我听到这句话,大发感概写了篇文章,而这句话也在我每次飘飘然的时候,给予自己警醒,今天在此也送给大家。
我们说自信是最好的状态,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大,互联网的浮躁,近几年所谓大众创业的吹捧下,打开下微信通讯录,备注里有数不清的CEO,而我们自己也有时在各种场合里受到大家的恭维,很多称赞听多了,自己还真信以为真,觉得自己真的太厉害了。在此排除那种阿谀奉承之因素,如果哪天你发现自己跟周围人相比,确实真的很优秀,该反思下身边的人是不是太弱了。
创业的路上由于可以遇到结识很多人,当我们觉得自己真的无比厉害时,往往可以碰到一个更高维度的圈子,感觉自身真的如此渺小,而且圈子不断多元化,每天总会发现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事情。我最近看到高晓松接受鲁豫的一个采访,谈到“四十不惑”,并不是40岁的时候什么都懂了,不会感到迷惑,而是对于新鲜事物,不再想去了解,反而一直追随着未知,却恰恰是青春的体现。
成长总是从一个圈子晋升到另一个圈子,如同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职场,不可能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大多数人的必走之路。但同样的进入大学和职场之后,面临多元化的选择,我们反而无所适从,这个时候,每个人必将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小学的时候,我们周围的都是小学同学,后来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除此之外,交际多的是些亲戚乃至一些游戏中认识到的朋友,谈到圈子其实就是谈人,也就是近两年特火的一个词——社群。
很多事其实很残忍,我讨厌离别,但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很多人终究只是过客,随着我们的提升,不断结识到一些新的朋友,而与此前很多朋友的交流则越来越少。不知你可曾翻过自己的QQ、微信或者电话通讯录,有多少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如今已经三个月、半年、一年多未曾联系,或者只是特殊时间节点一句节日、生日的问候;而如今陪在我们身边的又是一些新的朋友,可能是因为工作,因为兴趣相投,还有很重要的地理因素而在一起。但幸运的是,无论圈层如何变化,总有那三五好友永远陪着我们,可能一段时间未曾联系,但只要一个电话过去,不会感到任何隔阂和距离,正所谓相处不累才是友谊的最佳状态。
跳跃圈层,离开熟悉的环境,适应不适应之处,正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必有何不舍,即使你不想改变,你身边之人也将改变,他们也会选择自己的路,去的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圈子。长期停留于一个圈子,每天对着同样一批人,接受着大家的称赞,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如果不想改变,停留当下,有一天你会发现自以为是的那一套完全与时代脱节,自己反而成为了井底之蛙。所以也可以说,不是我们不想安于现状,而是不得不改变。
我以前总觉得不管互联网如何发展,总有些小圈子是打不破的,或者叫作社群吧,比如那些每晚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他们有着稳定的几个好友,唠着家常,过着舒适小日子,没必要什么学习呀,成长呀。但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年纪稍大的人,为了学习微信发红包而费尽心力,我一个朋友的爷爷就是如此,此前用了好多年的老人机,连QQ都没有,还对上网这件事比较排斥,可今年过年的时候却非得去换手机,学习玩微信,就为了给远在外地的孙子、外孙们发红包。而我喜欢跟学生们打交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气、青春,永远会跟上时代,而不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我前几天在北京出差,刚好之前山西校园团队的小伙伴建勇来北京实习,由于未毕业上班时间可以比较弹性,他说每天早高峰看到地铁站里忙碌匆匆的脚步,自己会想作为大四的学生有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也这么拼,由于他是西北甘肃人,有时也会想要不要按父母的期望,回到家乡当一个老师。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觉得学校好大,后来好像感觉学校越来越小了,而这个小伙伴当初是我校园团队里特别优秀的,从甘肃到山西读书,现在来北京实习,新的陌生环境,其实有诸多的不适,可还是那句话,不断适应不适应的方是成长。而我一直告诉自己校园团队的小伙伴,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上广呆段时间;对于高考的学生,请尽量选择报考一所大城市的院校,所谓逃离北上广不过是一句空话,那里有更好的圈子等着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就会的越来越优秀。你觉着自己很屌,其实重点是和谁去比,真正优秀的人,他们其实都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觉得自己很平凡,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和而又善意的心,对待每一位身边的人。而你是否优秀也从不用刻意展示,真正的优秀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展现出卓越。
作者孙凌,大学生成长导师,写走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