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湘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远离城市,一直到现在,到最近的集市上也要好几公里。
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是能吃饱饭,没有要紧的客人来或者逢年过节,是不会买肉的,要改善伙食,就是煎个鸡蛋。没有零食,我们小孩子从小便学会了到处上山下河找些零嘴吃。
我们当地把胡豆叫豌豆,把豌豆叫小豌豆。我们最喜欢在胡豆荚刚刚长满,但尚未变老的时候摘了,胡豆荚剥开,把胡豆串在一根小竹签上,一串三四颗,丢进灶火中,过一会,轻轻噗地一声响,赶紧手忙脚乱地用火钳把胡豆夹出来,这时候,碧绿的胡豆瓣儿从有点烧焦的胡豆皮里露出来,顾不得烫,剥一粒放到嘴里,有一股胡豆的青味,又嫩又甜!
快要到冬天,邻居家旁边的树林里有一种树,叫苦楮树,树高而直,结橡果一样的黑褐色坚果,我们用脚踢树,成熟了的果实便会掉下来,我们便在落满了树叶地上细心找。找到了还是不直接吃的,太苦了。但是揣回家,等妈妈炒过菜后,在大铁锅里炒,等到砰地一声裂开,赶紧把裂开捡出来,趁热剥开吃,先微苦而后甘,越嚼越香,吃得心里暖烘烘的。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去山上采栀子花拿回家用开水烫过后炒着吃。但更好吃的是刚刚抽出来的花朵底下那一口花蜜。我们提个竹篮子到山上,栀子是一丛一丛矮小的灌木,花朵一拔出来,马上把尾部像吸管的那一截放到嘴巴里一吸,一口又香又甜的花蜜,吸完后把中间黄色的芯抽掉,轻轻放进篮子里。就这样不停地吸花蜜、收集花瓣,没多久竹篮就满了。拿回家,妈妈烧一壶开水,栀子花瓣放进桶里,开水一烫,满满一桶变成一点点,用猪油清炒,大概只能炒出一盘菜,有点像吃豆腐皮。栀子花的果实也是有用的,长红了后摘下来,晒干,哪天咽喉肿痛、冒痘上火了,拿几颗煮水,加点白糖,效果很好!
我一直觉得最好吃的笋子就是小时候自己钻进小竹子丛中去拔出来的小笋子,笋子只有手指粗细,最长不过二十厘米左右,短的自由一根手指长,把皮剥了,直接切成小段,小时候除了来客人,一般不会买肉,就用猪油清炒了,我就着下饭,能吃下好几碗干饭。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大年初二,二舅妈家请客,二舅妈做了一碗肉炒干笋丝,那笋丝是她春天的时候上山采了,剥皮切丝,太阳下晒干,一直留到冬天,在过年吃大鱼大肉的时候,来上这么一碗干笋丝,真是比什么都美味啊!
山上有一种类似板栗的小板栗,我们叫毛栗。味道和板栗差不多,但个小也更甜。毛栗的植株长得很矮,不到一米高的小灌木,我们喜欢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去采,用鞋底来回搓,把表面刺磨平,然后用剪刀剪开,漏出里面白色的毛栗皮,剥掉皮,清甜爽口的毛栗就可以吃啦,比成熟了变成褐色的毛栗好吃多了。
最好吃的有两种类似草莓的野果子,一种我们叫它刺泡,形状像草莓,但只有大概一厘米大小,是有点灰扑扑的红色。它的植株也是小灌木,但枝上有刺,摘的时候要格外小心。
还有一种大概在端午节的时候成熟,我们叫它端阳泡,植株和草莓一样是匍伏在地上,果实也是鲜红的,但果实形状是圆球形,而不是草莓那样的圆锥形,一口下去,酸酸甜甜,满口汁水,别提多好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