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已知春信至
文 | 筠心
还有哪位词人像李清照那样爱花,热衷写咏花词?在她传世的四十几阕词作中,涉及花卉的比比皆是。她曾怜惜海棠:“应是绿肥红瘦”,她曾赞美芍药:“绰约俱见天真”,她曾自喻菊花:“人比黄花瘦”,她曾嗔怪桂花:“熏透愁人千里梦”,她也曾“误入藕花深处”......而在众多花卉中,李清照对梅花情有独钟。或许是梅花愈冷愈绽放,那种不惧风雪、坚韧顽强的禀性,与女词人的个性契合。易安词中,言及梅花的多达十数阕,而专事咏梅的不下七、八阕,实为壮观。因此,梅花与梅词陪伴了李清照一生,从青丝至白头,从汴京至临安,从欢愉至悲切......
《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那时的她,容貌犹如词中所咏的寒梅(俗称腊梅),含苞欲放,柔和美好;心情则似月挂中天,明朗清澈,一派祥和: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这真是李清照写得非常骄傲的一阕词!什么叫“少年不识愁滋味”?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那种无忧无虑,那种称心如意,都不及“造化可能偏有意”。是的,老天爷真是眷顾李清照!此刻,身处汴京的她,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未来的翁舅赵挺之是吏部侍郎,未婚夫乃太学才俊赵明诚,本人又因“绿肥红瘦”,词才轰动朝野。至于“此花不与群花比”,自喻亦自矜:她,不但生活优裕,而且志趣高雅,仿佛雪里报春的腊梅,得天独厚,傲世不群,其高洁娇美,岂是一班庸脂俗粉可比!
如果可以选择,李清照会要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的人生?这阕《渔家傲》是易安咏梅词中,很难得的一阕欢愉之词。那么,为何判断其作于出阁前夕呢?因为词中有两个语码:“半开”与“新妆”。古时女子出嫁前有“开脸”习俗,即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净,并修齐鬓角,以全新的妆容迎接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焕然一新的李清照,望着庭中傲雪初绽的腊梅,对明天心怀憧憬与向往:与他花前月下,与他持杯共赏……
纵然是“花落花开自有时”,花好月圆的美满生活,于李清照还是太短暂了些!受新旧党争牵累,被迫归宁的她视红梅为知己,有过“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当她重回汴京,见到自己手植的那株江梅,香消色褪、冷落孤独的模样,自我安慰道“疏影尚风流”;而经历了十年青州屏居生活,赵明诚重新出仕,北宋灭亡,青州兵变,家中大量文物化为灰烬,四十五岁的她死里逃生,终于在江宁与丈夫团聚时,以残梅作表达情绪的引线,写下了: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诉衷情》
赵明诚做江宁知府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半,但期间却发生了“缒城宵遁”,这种令世人不齿的临阵脱逃事件。时过境迁,当年那个重情笃学的夫君,与膝下无子、人到中年的老妻,业已貌合神离。周辉《清波杂志》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苦之,则必远之。因此,李清照的江宁岁月,在深沉的故国旧家之思中,又隐怀着难以明说的闺怨之忧。
写词善于白描,用字追求尖新的李清照,在词牌选择上也是个完美主义者。《诉衷情》,她要将这一切,可明说,与不可明说的情意诉与谁听呢?妆未卸,沉醉睡去的她,被残梅的浓香熏醒,“梦远不成归”,归不去的是故乡,也是夫妻恩爱的往日。词收尾更妙:“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三连排的大阵仗,两个揉搓残梅的小动作,描绘了一位在深夜想要拖住月影移动,并苦苦等待着什么的孤寂女子。
她,李清照,即使如残梅般憔悴,也是骄傲的。所以,小词虽小,却写得含蓄空灵,耐人寻味。
《孤雁儿》同样是一阕词牌本意与词意吻合的作品,作于李清照晚年,孀居流落飘零浙地时: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这阕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李清照玩的是声东击西法,若只浅浅一读,真会被骗:此乃一阕果然也“俗”的梅词!那绝非易安的作风。她可算自负了一生,不服输,永远喜欢接受挑战。尤其在词创作上,求新求异,一贯如此。实际上,这是一阕悼亡词,而李清照是第一个将梅花引入悼亡词的女词人。梅花是见证,是线索,是她借以抒发失去伴侣的“孤雁儿”,那种凄凉悲绝的处境与心情。
不俗处则大致有四:一是铺叙之妙,无论藤床纸帐、断香寒炉,还是笛声阵阵、潇潇春雨,皆道具也,以烘托渲染凄楚之境;二是情感收放自如,由“无佳思”至“肠断”,中间几多层次?犹如吹气球,眼见着哀情越来越浓,浓至无以复加,将要爆破之际,忽然口子一扎:“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欲寄无从寄,不如松手,任其随风去......三是用典之无形,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羽化成仙的故事,陆凯折梅寄范晔的故事,被她轻轻拈来,用来诉说如同神仙伴侣的自己与亡夫,天人永隔的悲哀;最后是以大俗为大雅,收尾句很口语,却也很鲜活,令读者过目不忘。
爱梅怜梅惜梅,时常以梅花自况,或将梅花当作知己的李清照,她的处境自《渔家傲》里“故教明月玲珑地”,到《孤雁儿》里“小风疏雨萧萧地”,真可谓天地之别!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在颠沛流离中,又煎熬了二十多年。无儿无女、破国亡家、晚境凄惨的她会如何总结自己的人生呢?
元旦前,我诌了一首小诗忆旧时:“昔年豆蔻寓南江,枕畔航船渡夜窗。中岁西河花影里,楼钟几度响摐摐?”家乡的一位文友读了,说有蒋捷听雨词的沧桑感。这真是谬赞!因为顾随先生认为蒋捷最好的作品,正是《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蒋捷是南宋末词人,比历经两宋风云的李清照晚生许多年。所以我很怀疑,这阕以“听雨”为线索,总结一生遭际的词作,脱胎于易安的梅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同样是今昔对比,同样是人生三个时期:早、中、晚,梅词比听雨词写得更含蓄、更深刻。一个“醉”字,托出以梅花作头饰、欢乐无比的少年时光;一个“挼”字,遣不尽中年的忧愁与悲戚;一个“难”字,是纵有梅花,无心赏玩的晚年沦落。“海角天涯”是临安与汴京的距离,也是她曾经跟随宋高宗往东南沿海逃难的经历......“晚来风势”则暗喻金兵进犯,岌岌可危的南宋国势。一阕小词,将梅花的命运,她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合而为一。
从“香脸半开娇旖旎”的自矜自得,到“故应难看梅花”的家国情怀,梅花见证了她的思想升华。
可惜此地,没有梅花。今天,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日冷雨,貌似冬意未阑。隔屏见文友发的:家乡的红梅图,就像李清照的梅词所写:“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我恍然大悟——原来,春信已至!
*图片来自网络
【李清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