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近一次情绪崩溃的时刻,孩子最近一次情绪崩溃的时刻。写一下过程(反思我们言行中的优缺点),主要原因,次要原因,预想下一次如何处理,做心理复盘。
一、认识情绪
“踢猫效应”情绪的连锁反应。负面情绪疏导,转移情绪。孩子是一流观察者,不是一流分析者。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一)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爆发,生理唤醒,外部表现。罗素情绪环形模式。六种主要情绪,高兴,恐惧,哀伤,愤怒,惊讶,厌恶。各种情绪产生是正常的,不应该去压制它,转移孩子注意力和忽视孩子情绪都不能引导出孩子的情绪。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主要影响激素水平。心脏,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血糖。“战斗—逃跑”。良好情绪的功能:1情绪稳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程度显著提高,2就算心情还差,也懂得自我调整,3在同龄人圈子里关系融洽,4对变化能够主动回应,5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抵抗力,6情绪不能被理解的孩子,被拒绝被忽视的情况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会越低。
(二)情绪控制的脑机制。情绪与遗传,早期养育方式,重大生活事件。“三脑理论”,爬虫脑(小脑和下丘脑,调节生理系统,自动系统)哺乳脑(大脑边缘系统,情绪产生)新脑(情绪控制中心,理性)。情绪脑(脑的边缘系统)主要负责情绪产生与表达,记忆和激素分泌。大脑的高通路(边缘系统,应激反应)和低通路(新脑控制情绪)。边缘系统形成于青春期,前额叶形成于27~28岁,孩子管理情绪的大脑还不完善。
(三)情绪训练。亚里士多德“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恰当方式对恰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
情商的定义,情绪智力,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决定这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功和幸福感。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孩子情绪不能表达和接纳,容易自我否认。共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绪平复后再引导。
二、儿童情绪管理。儿童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习得情绪处理方式。情绪管理训练父母,敏感的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状态,理解负面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ABC理论,A事件-B认识-C情绪。认识就是解释风格,乐观解释和悲观解释,成长型思维。不合理认识,绝对化要求“必须”“一定要”,过分概括化“总是”“所有”,糟糕至极“非常可怕”。习得性无助。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解释风格的影响,犯错误后,老师或长辈批评时所采用风格的灌输,经历危机所感受的成功或失败体验。D反驳(反驳以上消极想法)E激发(激发积极理性的行为)
三、父母情绪管理
1与别人分享,2记忆重建,3自己恭喜自己,4加深细节理解,5投入到事物和事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