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奔三那会,人生特别焦虑紧张,总觉得倚在三十而立的门槛上实在是尴尬,那年遇见金星的表演,兴致匆匆的买了票,约了一圈的人,结果也找不到一起同去的人,金星的舞跳太好了,一曲红衣奕醉奕梦,模糊了世俗皮囊让人怅然又神往,如何才能成为像是他一样,挣脱自寻烦恼的茧,将曾经的丑陋彻底唾弃,变成自由的庄周之蝶……
结果现实对我这种疑似中邪人员当然啊毫不客气的泼了一盆黑狗血,该迷茫的我三十年来好不克扣的继续每日迷茫着,该堕落的我,也一如当年最中二时候看到的八零后杂志所写,没有跟上为祖国尽情奉献的同龄大部队,成为了曾经的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特别感谢今天邀请我看电影的好友,讲真我是挺喜欢沈腾的电影的,感觉三观特别正的同时,每次都能在沈腾的电影里面默契的猜到他套路和包袱,享受到智商领先的优越感,在欢乐的同时又感到同为小人物的辛酸和不甘,就算洗礼了这一生的坏运气,也总是不能相信,自己竟然不是那个身穿金甲脚踏七彩云彩的英雄。
但是我真的不太喜欢韩寒,不太喜欢他的《后会无期》,连后来的《乘风破浪》都没有听说过了,怎么能想到《飞驰人生》是他的电影呢?
在我最中二的年纪,我的同龄人里面出了两个中二英雄,一个叛逆跑偏,一个乖巧正统,那时候一心一意的觉得韩寒是一个坏胚子,左手右手取舍难分的学霸少年才是和自己一个阵营的,那时候很恼火,明明不喜欢《三重门》,可是每每拍案叫绝忍不住想要给人安利是小说,回过头翻作者的时候偏偏又都坏胚子写的,倒是那一本有一本属着好学生郭敬明的小说,却实打实的都是内蒙古出版社出版的枪手文。
那时候是万万没想到,当初那面多人为了让小说卖个好价钱,都把笔名写作郭敬明,然后郭敬明认为是自己写的一本十分毁自己好学生人设的伤痛文学让郭敬明付足了学费。
和韩寒那种天赋型选手不一样,韩寒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就是向自己偶像《围城》的致敬,像是韩寒那种聪明人,他们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应该怎么去实现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谁才是和自己是一类人。
所以韩寒成名一开始,无论写什么都很赚钱,他的文字有超出他的年纪太多的沧桑与成熟,而四十五度仰望晴空的郭小四和韩寒相比,文笔青涩稚嫩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以至于两位八零后同年,一位总被归类进七零后的队伍,另一位却被嫌弃为九零后的脑残代表。
其实郭小四真的很努力啊,他曾经梦想自己是潘彼得,一心一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岛》,结果他失败了,他的伯乐们不是他想象的伯乐,他的千里马终归也不是属于他的千里马……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