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了大约一个多星期才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这本《美的历程》粗略浅显的通读了一遍,其实,在读到后面就慢慢的明白了这样一本薄薄的十几万字书为何被奉为经典。从书中的行文用语就能直观的感受到作者文笔之流畅、简洁,却往往能够深入浅出。如此简洁的文字下凸显的是巨大知识储备的暗示,让人不得不佩服李泽厚先生这样一位大师,能够透过这一件件珍藏的艺术品揭示出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
拿到这本书后,封面上冯友兰先生的一句书评首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到底是如何的一本书,能够兼具文学、哲学和美学。这样的疑问在我开始阅读第一章开始就已了然了。李泽厚先生的文笔用词之精确细腻而又深刻,文采飞扬,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其实在我小时候的认知中出现了“龙”和“凤”这两种不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却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时至今日活跃于人们口中开始,我就有所疑问,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龙飞凤舞”这样的图腾来,其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在读完第一节“龙飞凤舞”后,我逐渐知道这由蛇图腾和鸟图腾发展演化来的龙凤图腾和代表神秘原始力量和威严的饕餮纹,其彰显的是崇高朴拙的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美”。
龙的形象原来是由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李泽厚先生在分析龙图腾出现原因时还说到,“也许,只有它的“人首”能预示着它终将有着腾空而起翩然飞舞的不平凡的一天?预示着它终将作为西部、北部、南部等中国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主要的图腾旗帜而高高举起迎风飘扬?”在这里,李泽厚先生就将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演化而来的表面现象追溯到了历史背景的角度,联系到中国远古文化, “从“烛龙”到“女娲”,这条“人面蛇身”的巨大爬虫,也许就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在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联盟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吧?”读到这句话,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语,叫做“观念意识的物态化”,龙图腾的出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对蛇的神化夸张,这是或许就是当时的人类的意识观念的具像,李泽厚先生也说,蛇图腾不断地融合其他图腾演变为“龙”图腾,本身就应具有“丰产”、“多子多福”的祝福意愿以及融汇自然、崇拜自然的含义。无论是龙还是凤,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图腾和符号,开启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发。
读完第一章,我已深感中华文化艺术的魅力,一个个或简单或复杂的图腾符号,其背后尽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我们印象里粗俗简单的原始社会,其中也有美。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夏商周的青铜文化,先秦的儒道法墨,两汉的汉赋经学,魏晋的书法绘画,盛唐的诗歌,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小说戏本……时代的发展变迁产生各式的美学作品,反过来,这一部部美学作品又倒映着时代。
如此看来,艺术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王朝更迭史,思想发展史。我们站在艺术的角度窥探历史,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在审美如此繁杂的现在,时时回望历史中的美学艺术品算得上是一种提升自我审美观的好方法。美的巡礼是回顾美的历程。从原始到商周,从秦汉到魏晋,从盛唐到宋元明清,中国千年文化所凝聚的美,绝不是单单一些实物能够体现的。要想领略这个文明古国的内心历史,这些美的“有意味的形式”只是钥匙。当看到全书的最后时,李泽厚先生的一句“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将美的发展指向了未来,读到这里,顿觉未来开阔明朗,未来面临着挑战与危机,但我们依然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美的历程”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心底油然生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