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丁世洪
自2月14日起,走进了二年级语文组,带着14位美女老师以“教得落实、学得扎实、实之又实”为教研主题、以“前测-教学-迁移-后测”的评价模式、以“四共”的教研模式为载体,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校本研修。
所谓的“前测-教学-迁移-后测”评价模式,即化用了坎佩恩和布朗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前测”——执教教案形成后,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团体测验练习,了解学生目前的表现水准;“教学”——执教老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迁移”——执教老师向学生提供“巩固提高”“举一反三”的作业,实现知识的迁移;“后测”——教学完成后,再次运用“前测”卷,评估学生本堂课学习后的表现水准。
所谓的“四共”教研模式,即“共听”——每天早上随机抽选一位老师执教,其余小伙伴听课;“共写”——每次听课后,老师们自选一个切入点写200字以上的观课心得;“共评”——每天上午第四节课,老师们济济一堂展开评课;“共备”——每天下午或晚餐后,备课组集中商讨明天的课。
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忙忙碌碌的,很累很苦,正如美雪老师在总结中写到“我们教研组的每位老师,每堂课在第二天呈现之前都做了充足而又深刻地研讨,依稀记得当时伙伴们为了修改教案改到晚上11点半,这鼓劲,我相信会成为我们成长的依据”。但我们成果满满——观课议课14节,撰写观课笔记10万多字,梳理了近3000字的教研成果。也如雨佳老师说的“本次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针对同一篇课文,大家共同磨课后,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有趣。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我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今天,也是3月10日,我们又进行了学月成果的汇报展示,制作了精美的活动手册,观看了“日备课”的过程短片,呈现了两节精彩的课例,发布了学月教研的成果,并有幸得到了区教研员李学伟老师的指导,得到了谈晓华校长的鼓励,向全校语文教师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一、有学习力
本轮校本研修,我们把读书、教学、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阅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2021年版)》一书,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在教学中,认真落实王教授主张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美、巧、活、实”“变讲课文为教读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据”“教学流程的展开和教学内容的落地”等教学理念,还以此撰写了观课笔记。一月来,我们或在读书、或在上课、或在写稿,能把读到的用到课堂上,也能把用后的反思写在稿子上,这种超强的学习力,深深地让我折服。
如伶梅老师谈到:关于语文教学艺术的落点在教学内容上,我尤为赞同。同时,王教授对于语文教学艺术的“美”“巧”“活”“实”的论述,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读。作为工作在基层的一线教师,需要的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理论知识,对老师们的实践操作真的有帮助,也促进老师们的反思和成长。
如婷婷老师谈到“这段时间,通过学习郑桂华老师的课(这本书中王教授推荐的课例),真的能从老师对学生的步步追问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提升自己课堂的有效度”。
如邱雪老师谈到:“聊”是这次视导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一个字。课堂上的生成是通过聊出来的,是老师一次次追问牵引出来的。一个话题抛出来,能够搅动学生的思维,掀起层层波纹,让他们充分地发表充分地说,而不单单局限于碎问碎答,一问一答。语文聊深聊实,把话聊透后,课文背后的立意也就生发出来了。你看,邱雪老师上的展示课上,同学生们“聊”很深、很嗨、很投入,这一印迹,深深地体现着邱老师的学习力。
二、有执行力
教研是常规,每所学校、每个周都在搞,每个老师都在卷入。但有些问题,似乎讲了几辈子了还在“老生从谈”,例如:每次教学质量分析,都在说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在谈,现在还在谈,好像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了。究其关键,一在没有研究解决策略,二在没有去很好执行。实际上,策略多的很,“度娘”一下,“知网”一搜,方法一堆接一堆的。最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老师们要去用方法。教学不能靠经验,不能“蛮干”,更不能“想当然”,而要用教心学原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用科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点上,咱们的二语组是好样的,说了,说通了,就去用了起来。
如邓旋老师谈到:“实”这个字却永不散场。做为日常课,“实”摆在第一位!内容要实,基于文本,基于教学目标,基于学情;教学落实,教学要深入;实而又实,把实贯彻始终。
如小凤老师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落实,也就是教学内容扎实落地,在学生掌握了每一个教学核心点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比如,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孩子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提示重点易错字音等多个环节落实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如嘉怡谈到:教学的内容需要与语文课标目标一致,从前测、训练、迁移再到后测,步步落实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预习就是教学的开端,教师可以在前测的基础上有效备课。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思考如何利用大单元教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传统“喂给孩子”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虹艳老师谈到“从前,我总是想着把要讲的讲清楚讲完整,就是胜利。这次的14节课,加上前后测的结果。让我明白了,讲,远远不够,而是要通过孩子们的回答,顺着课堂流下去。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真的很难,我定的目标计划是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变,一节课转变一点,相信就离聊的课堂不远了 ”。
如唐维老师带病执教的展示课,把单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得很实在,学生们对“字”已好、“词”已罢,都学得很扎实,后测成绩超过了95分。你说,这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必要去布置一大堆作业,还有必要去靠“机械刷题”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吗?
三、有思考力
思考才能推动我们前进。我们不但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路在何方?一在书中,二在脑中。我们要躬耕课堂,用“蚂蚁之眼”去寻找教学中的困惑、学生上的问题,也要用“蜻蜓之眼”去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书中去找答案、在做中去总结方法,把“问题”当成“课题”研,把“课题”当成“问题”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问题”“想得明白”“做得扎实”“解决问题”,才能促进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
如朱聃老师谈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否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决定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研讨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对比教学。课堂上合理应用此教学方法,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如杨倩老师谈到:在学生回答时,也要认真倾听,要学会在孩子的回答中,找到教学环节的链接点,及时追问,从孩子的话里推进环节,积极回,一步步触发学生思考的开关。
如徐菊老师谈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我问了问我自己:什么是课堂教学效果?效果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所谓老师教得再好,不如学生学得好”。
如张莉老师谈到:在几次评课中,丁校就一直强调我们教师的主导性太强了,讲得太多了。过分注重预设,一旦出现偏差立刻“悬崖勒马”。在儿童视角下的课堂实际不是这样,教师一味输出,实际也没给孩子有效的输入。因此课堂上应该有真问题、真对话,答案不是教师送到孩子嘴里,而是在发言上接续说所惑、所感、所思,实际是让孩子们自己探讨出答案,一切从孩子内心生发,这样孩子们才会入脑入心。
一个月,说它过得很快,因为只有30来天;说它过得很慢,因为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步步为营的、踏踏实实地走,每一步都走得实在、走得很艰辛。希望咱们的二语组,不忘初心,用好成果,接续接力,不断提高自我执教能力,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力争课堂教学有效性高,后测成绩都能达9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