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一个人,在有些领域很废柴,比如同一个数学题目,写了六遍,核对了六次答案,看了六次解析,第七遍依然做错。但是在某些领域又显得比较聪明的样子,比如我家五口人一起学金山打字通,而我是最先学会的。
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生下来就是能力者,只是能力范围不一样。
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努力,但这1%灵感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我常常好奇,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天赋是什么。特别是在我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的时候,比如第七遍做那道数学题的时候。
今天我又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恰好发现了这样一个东西——SIGN模型。
关于SIGN模型,大体上是这样的:
“S”就是“Success”——就是自我效能感很强,觉得自己肯定能行的。
比如我关注的一个美妆博主,第一次看到某站的美妆博主化妆教程,她说感觉就是——这我也可以啊。然后准备了一周,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仿妆。
当然这也是有反例的——当时我之所以离开UI这个行业,部分原因是因为看到了很多UI大触的作品,然后就觉得“哇这么厉害我大概是做不到吧”。
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多开眼界是十分重要的,看到别人在这个领域的成功,要相信自己也可以。即使是发现了自己没有的天赋,也是一种收获吗,就好像做选择题时常用的排除法一样。
“I”就是“Instinct”——就是你自发性的,没有别人逼你的,是你迫不及待想尝试的。
比如你一听就很感兴趣,迫不及待想参与进来,甚至不仅仅是感兴趣而已,而是你热爱和渴望的领域。
你大概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做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啊,为什么呢?
因为在一个领域刻意地重复和练习是非常无趣的乏味的。有些领域的高手,他们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又刻苦又艰苦地奋斗,他们好像都对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就好像小朋友的趣味学数字一样,他们觉得那些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东西,而是像做游戏一样简单和有趣,所以学得又快又好又开心。
所以能够饱含热情一次次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才干。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艰苦奋斗,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旁人觉得又无趣又艰苦,自己却乐在其中的事情?那背后就是才干的线索。
“G”就是“Grow”——就是你发现自己学得很快。
16岁的南京少年陈志强通过90分钟记住了88幅沙画,并击败3名选手,加冕“全球脑王”。他接触记忆训练只有两年,刚接触就取得中国青少年第1,中国第11,世界第46。
你有没有一些领域,一接触就明显比其他人进步更快一些?
"N"就是“Need”——就是事后充满满足感,过程中有一种“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回报”的感受。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原来是一名新闻播报员,不过她做得很糟糕,她太情绪化了,讲话不够清晰。后来尝试做两个人搭档的谈话节目,节目很受欢迎,她自己却不喜欢。当她最后做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时,她的情绪化、好奇新、正义感都变成了优点。她说“这像呼吸一样自然”。
无独有偶,杨丽萍曾说“跳舞就是跳舞最好的回报”;摩西奶奶说“画画就是画画最好的回报”。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像呼吸一样自然”、“过程就是回报”的事情?拿背后就是才干的信号。
“SIGN”其实分别满足的是:自我效能、热爱、天赋、需求。符合的条件越多,越有机会发展成优势。
总的来,你的天赋就是你喜欢的,你愿意学的,你学得很快的,并且学好了会让你非常开心非常幸福的。
最后,即使知道了SIGN是什么,我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才干优势。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我现在的日子太舒坦太安全了。我需要审视自己以下问题:
我是否很少主动看什么东西,看不同的东西,因为打开眼界短期没什么用;
我是否很少尝试过什么东西,一位内尝试可能出错,而我害怕出错;
我是否主动学习过什么东西,不是因为要考试,也不是被逼无奈;
我在是否在过程中获得过什么快乐,不是因为我希望看到什么有利结果。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不。我只是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终身都希望安全、随大流、不犯错,又干嘛要寻找优势呢?优势是给那些希望活得不一样的人准备的。
精彩、高效、节能、又幸福的一生是存在的,就是要找到天赋,并持续的投入,形成优势。
最最后,有一个才干检索表分享一下,希望能有帮助: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一张白纸,对折2次分成4块,每一块对应一个字母S、I、G、N。回忆一下自己从记事以来的有关记忆,寻找自己生命中的SIGN。
希望你我都早日发掘自己的优势,一生充实且幸福!@鱼丸粗面与猫 微博同号
(以上多为网络来源,侵删!♥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