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本贾平凹的《自在独行》,看名字就知道,我当时买时,一定是被标题党了,书皮上写着: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者。
想来这书买时我是孤独的,我想看看别人的独行世界,看看孤独中的人是否和我一样有迷茫、有痛苦、有仿徨,又是怎样行走在这个孤独的世界?
我满眼里看到的都是“独行”,却忽略了写在前面的“自在”,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是“自在独行”,且“自在”在前,独行在后,对独行是一种享受,享受独行的自在世界。
全书共五章,第一章多为人物、记事;第二章写人世;第三章描写人文、风土人情;第四章多为石头的记忆,写对石的深深眷恋;第五章是一鸟一物一景皆是情。
让我欣喜的是第一章、第四章和第五章,读着读着总能想到一些人、一些事,那些人和事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想找一个着路点,给了我创作的灵感。
我也惊讶于作者,一棵树都能写成一个故事、一块石头都给予厚爱。心中更有赞叹,原来文章还能这样写,这样也行?
且让我学到很多字,那字于我本以为是口语化的,却被作者巧妙的写了出来,比如《文竹》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她那时还小,一个枝儿,一拃高地上来,却扁形地微微仄了身去,未醉欲醉的样子,乍醒未醒的样子。
我记得我一篇文章中也用到了“拃”把高,当时怎么也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是那个字;还有那“仄”将文竹描写的实在微妙。
因为最近正在关注如何阅读?怎样快速阅读?总想着快读、快读,但贾平凹先生的这本散文实在不易快读,读快了不知句之精湛,失了韵味,像一杯清茶,豪饮下去就失了香,非得小口慢啜,才能品出香味,唇齿留香。
我读这本书时开始做笔记,看到好的句子、精湛的描述,用笔勾勾画画,在空白处写下小段的文字,或者几个字,来记录看到时的心情,想到的人,遇到喜欢的翻过来重读,来来回回的白色的包皮边沿泛起了灰,远看有些脏,近看只是旧。
来回的翻阅,书让岁月有了痕迹,这就是纸质书的力量,是电子书所不能比拟的,也看过很多的电子书,读过之后就忘了,忘了它的书名,忘了作者,或者只记得其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却不知道他出自那本书了,在想找时还需费些功夫,有时找不到干脆就不在重读了。
笔记是对文章的诠释,是能触动你的灵感,是对文章的升华,公众号又督促我把笔记完善,投入情感,输出自己的文字,写成一篇篇的文章。
之前发的《炉火温情》、《门中有木》、《李子树上有树仙》皆是读文过程中有感而发写下的,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记录,也一种深化。
这本《自在独行》让我的世界,多彩起来,温暖起来。行走路上,我们都是孤独的灵魂,有的人通过相伴而行的人排解;有的人通过喧闹规避;而我选择与文字对话,惟愿文字宽我心,笔墨永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