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代中国最闪光的两个朝代,那就是非汉唐莫属了。
强大的国家离不开顶尖的人才,在那个辉煌而浪漫的年代里,“学霸”们争相“斗艳”。贾谊就是西汉初期一名妥妥的“学霸”,绝对算得上是当时的“杰出青年”,即便在他死后的几十年后铁腕皇帝刘彻都对他念念不忘。
作为一名“学霸”,贾谊寻找的不是同学们的掌声和小姐姐们的青睐,他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如璀璨的星星一样照亮了大汉王朝的夜空。
21岁时,贾谊就因才能超群而被皇帝召为“博士”(古代一种文官的名称)。他这个博士可不是吃闲饭混工资,不仅听曲写诗歌,还及时转动聪明的脑袋为皇帝献计献策,不仅发扬了文艺青年该有的风格,还妥妥地扮演了一个能臣的角色。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可能是汉朝刚建国时太穷了,百姓都想下海去捞钱,正儿八经种地的人没几个,都削尖脑袋去当商人。发现这种社会现象后,贾谊果断向皇帝提了三个问题。
A、发生旱灾,拿什么去救济老百姓?
B、要打大仗,粮草不足怎么办?
C、A和B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天下大乱又该怎么办?
皇帝一听,哇!好有逼格,果然厉害。于是带着一班大臣,去田里劳作,给百姓树立了好榜样,越来越多的百姓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虽然这种政治策略严重耽搁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方针是没有错的。大概一百年后武帝把匈奴人打得号哭而去,保证了灿烂的文化没有因为异族入侵而断代,就直接得益于贾谊的这种经济远见。
打土豪,抢土地。
刘邦建立汉朝后,好好地发扬了一下自私无赖的本性,把异姓诸王都给收拾了,然后把得来的土地分给刘姓诸王,以为可以永保太平。
这就像在大牛市买了几支业绩很烂的股票,还以为得到了牛股,会永远涨下去。然而在股市崩盘的时候,这位始作俑者躺在地下呼呼大睡,他的子孙可就够吃苦了。
文帝和景帝一生都在忙于应付老祖宗的留下的烂摊子。今天匈奴掠边,明日诸王谋反,两个皇帝实在没过几天好日子。
还好脑袋灵活的贾博士想到了一个绝招“弱化诸侯国”。说白了就是把其他刘姓王爷的土地抢来,直接交给住在长安城里的皇帝,顺便收拾一下不听话的封王。
更重要的是,贾谊还利用他那双毒辣的眼睛给皇帝找了一个好棒手,他劝说皇帝扩大了梁国的封地,后来在景帝之所以能够成功粉碎“七国之乱”,完全是因为梁国成了“挡箭牌”。
劝谏皇帝成立“中央银行”,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
眼毒,脑子灵活只是贾学霸的能力的一部分,这个文艺青年更有经济头脑。
汉朝初期,货币的铸造权并不归属中央直接管辖,民间百姓可以私造货币,地方郡王也可以私造货币,总之谁有资源就可以大张旗鼓地造币,导致中央的存在感太弱了。于是他信心满满得向文帝写了一份“国控金融计划书”,却被皇帝做了个冷板凳,置之不理。
后来这个“计划书”被他的粉丝刘彻所施行,终于改变了天下货币乱象纷呈的局面。
面对北方强大的邻居—匈奴,汉朝人打不过也骂不过,贾谊就说了,我们要向霸主“屈服”,好好发展,等到实力强大的时候再跟他新账老账一起算。他的这个策略被两代皇帝立为国策。
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给我一些信任,就可以照亮大汉朝。
贾谊虽然博学多才,有很多超前的意识,但是一生却不为皇帝重用。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只是当了个梁国的国相,在随梁王入朝的时候,由于梁王意外坠马而王,贾谊因为这个官二代的死而不能解脱,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甚至完全放飞了自我,在短短的一年后便与世长辞。
就这样,大汉王朝最炫目的一朵烟花凄然熄灭,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