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从哪里来的思考——《幸福的流失》读后
《幸福的流失》这本书,讲述的重点内容是,金钱、市场和民主其实并不能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作者罗伯特·莱恩,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莱恩在耶鲁大学执教近50年,曾经担任过美国政治学协会及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主席,在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颇具影响力。
罗伯特·莱恩从西方发达社会中抑郁症多发、民主失调、人际关系破裂等现象着手,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理论研究,为我们破解了幸福这个人类永恒命题与金钱、市场、民主的关系,对一些传统的幸福观念发起了挑战。他还在书中指出,幸福不能通过物质财富这些外在目标而获得,警醒人们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以牺牲情谊为代价。
“幸福”本身就是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命题,一直活跃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但很少引起政治学研究者的注意。幸福是一个非常主观、很难量化的概念,主流的经济学圈逐渐用“效用”代替了“幸福”,把物质的效用当成了衡量幸福的尺度。因此,莱恩的这本《幸福的流失》多少显得有些另类,他选择了幸福这个有点“鸡汤”的主题,来探讨个体心理与社会政治、经济市场的复杂关系,非常特立独行。
一项针对上万名读者开展的调查显示:人们对幸福的感受至少包括两个维度:一个维度追求的是“有趣、快乐、兴奋”,主要是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另一个维度讲究的是“心态平和”,比较关注的是内在的平衡。当一个人连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是不太可能感受到幸福的。当收入在一定水平之下,金钱能够买到幸福;当收入达到一定高度后,金钱对幸福的购买力就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
财富增加,幸福下降,这种悖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品质也很高,即使你失业或生病了,政府也会提供很好的救助。为什么在社会财富、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一起阔步向前进的时候,幸福反而掉队了?钱为什么就买不到幸福了?
个人和社会变得富有之后,幸福的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比如,当人们满足了“食物和居所”这些基本需求之后,就有可能产生“尊敬和身份”这些更高形态的社会需求。金钱与幸福确实有关系,但表现出一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长,我们的需求也会升级,而金钱,未必能够满足这些高级的需求。
西方国家的市场和民主制度,真的能给幸福加分?市场会导致幸福的流失,不仅仅在于它催生了一大批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者。在市场机制中,人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而是被当成了一种生产要素。人可以随时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一切取决于你是否更有价值。如果不幸被替代,就会面临失业。要是饭碗都保不住了,你还会感到幸福吗?
失业往往与抑郁症、精神失常、自杀有紧密的联系。就算没有失业,市场仍然会不断给人带来高强度的压力。比如说市场过分追求效率,导致分工越来越细,你很有可能只是商品生产环节中的一颗螺丝钉,天天重复着一套枯燥乏味的工作程序。又比如,市场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竞争关系,收入差距更是企业管理员工的一种手段,这些都会破坏同事之间的关系。
西方政府优先满足的,往往是某些利益团体的要求,而不是民众的需求。西方国家的总统或总理不都是选民自己选出来的吗,怎么就不能代表民众的利益呢?西方的民众可能并不了解政治是怎么一回事,谁讲的故事好就投票给谁。这种缺乏理性分析的选举结果,日后往往也会成为民众痛苦的来源。
在很多民主政府中,权利绝对化导致了党派之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各党派及其支持者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导致民众觉得政府并不关心自己,自己对政府也没有任何影响力。这种对民主政治的无力和无助感,也导致了民众幸福的流失。西方民主制度的运作,建立在“程序是万能的”这种预设之上,导致程序越来越复杂,甚至走到了失控的边缘。
片面追求市场会导致物质主义盛行,而物质主义者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西方民主制度也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民众的幸福,在某些方面,这种制度甚至成了“不幸福”的来源。
我们经常接触的人际网络,其实就是获取幸福的来源。而且,这种支持并不是单向传输的,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交换帮助为基础的良性循环,从而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联结。朋友圈里的朋友数量虽多,但你不可能跟所有人都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关系。一段高质量的友谊,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护的。现代社会之所以被称为“冷漠社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情谊的品质在不断地下降。
作为一种社交生物,如果没有可以信赖的朋友,没有可以分享情感和想法的对象,那你就很容易陷入孤独。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朋友圈这种为满足分享欲望、寻求认同感而打造的社交渠道,才会那么火爆。婚姻稳固、家庭融洽、邻里和睦、朋友交心,都是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原因。对家庭和朋友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幸福感就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