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后,才知道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是眼泪。哭有什么用,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幸好春秋时期没有那么多心灵导师,申包胥也没有被这句鸡汤洗脑。
他哭了,在孤立无援的绝望之际,哭了很久……
申包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伍子胥以前的朋友。伍子胥逃亡的时候,申包胥暗中帮助过他。伍子胥说,我这一去,势必要覆灭楚国。申包胥说,少吹牛逼,你若覆灭楚国,我必能复兴楚国。
伍子胥很幸运,逃到吴国后,他遇到了吴王阖闾和“兵圣”孙武,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遇到了两个对的人,三人的组合连起来就是一句话“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此后,吴国像吃了春药一般迅速勃起,短短数年就把昔日霸主楚国,打的满地找牙,最后还攻破了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伍子胥实现了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并把球传给了申包胥。
伍子胥的球不好接,申包胥感觉自己被打脸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九十。此时,他正在山中避难,一筹莫展。楚昭王是不顶用了,逃亡国外不知所踪,老爹死了都让伍子胥挖出来鞭尸,抓到了不得让人家活活抽死!
怎么办呢?先给老朋友写封信吧,卖卖老脸,万一说服他退兵也未可知。可惜,伍子胥被楚国伤的太深,拒不退兵。申包胥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楚国现在这个鬼样子,复国只能借助外力,他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楚国的世交友邦--秦国。秦哀公是楚昭王的舅舅,打断骨头连着筋,亲舅舅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昔有烛之武退秦师,今有申包胥如秦乞师!
插播个秦楚联姻的广告,秦晋之好其实是个伪命题,在晋文公称霸之后,秦国就知道自己找错了亲家,立马掉头迎向楚国,秦楚联姻从春秋到战国持续了数百年,多次互帮互助,着实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于是申包胥独自上路了,一如当年的伍子胥,只不过一个朝东,一个往西。
见到秦哀公后,申包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来之前,他系统的学习了烛之武老先生的方法论,摆出一二三,申明利害关系,情真意切。然而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这套方法论扑街了,秦哀公并不感冒。他不想搅这趟浑水,现在的吴国谁也惹不起。
申包胥还在那喋喋不休的说,秦哀公已经不耐烦了,就像两个感情破裂的情侣,一方说算了,我们分手吧,一方还在苦苦挽留,直到不耐烦的那一方转身离去。
秦哀公说:“先生旅途劳顿,肯定很累了,你先下去休息,我考虑一下再答复你。”
申包胥知道这是秦国的搪塞之词,这次下去再见秦哀公是万难的,秦国是楚国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不得不抓住。可惜,秦哀公没有再给他机会,留给申包胥一个绝望的背影。
申包胥孤独的站在秦国的宫殿上,复国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人情淡薄的凄凉,亡国的痛楚难以名状,申包胥抱着柱子嚎啕大哭。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当你处在绝望的边缘,这时候,哭,是人的本能。幸好,还可以哭,意味着心还没有死。
可是万万没想到,他哭了七天七夜,期间水米未进。
申包胥真乃一奇人,连着哭了七天七夜,后世恐怕只有孟姜女才能与其媲美。秦哀公的态度在这七天七夜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从嫌弃到非常嫌弃,到无视,到惊讶,到敬佩,再到崇拜,这一些列的心理变化可以写本心理学教材了。
第七天,申包胥躺在地上,用着最后的力气残喘、呜咽。
面对如此执着的臣子,秦哀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天不亡楚。他作了一首诗送给申包胥,这是《诗经》里一首非常著名的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终于复兴,申包胥的眼泪没有白流。
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位好朋友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两人常常拿来做比较,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助吴灭楚成霸业,名扬天下,最后下场惨一点。申包胥这辈子好像只做了这么一件出彩的事,而且运气成分偏多,回国后不接受楚王封赏,一头扎进山野,深藏功与名。
我无意评判二者孰优孰劣,只是更欣赏申包胥为人处世的态度,伍子胥终究是戾气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