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自然中去
苏大师的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了带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通过感受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激发头脑中的词汇,从而自然的让学习发生。
苏大师提到,在教学生们写作时,自己必定会写一篇小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写的下水文,苏大师会写很多有关自然界的文章,让学生们欣赏,还带着学生走到森林,走到草地,走到小河边,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然后把自己头脑里的词汇调集起来,并把这些词汇进行再创造,文章自然就好了很多。而且他的大自然不局限于校园,还可以是更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教学我们是不敢想的,带学生集体的外出是很困难的,负担的责任也太大。即使在校园里,大多老师也是不愿把学生带到外面的,第一是学生不好控制,老师要付出比在教室多的多的精力。第二是学生们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但是,我觉得偶尔的到自然中去真正的寻找,真的是有利于学习的。
当然,我们在组织学生们走出教室的时候,一定要有所目的和计划,我们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利用分组或者分任务等其他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活动,而且也一定要有步骤,有条理的一步步进行,不要大面积的布置任务,也不要空有头衔。上次我们写作文,要求写《校园一角》,我提前让学生在校园走走看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课堂上我们讨论的时候,学生们都大概讲了,但讲的都不太清楚,我们拿好纸笔,分好小组,设定好疑问,再次走进校园,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认真观察、想象,同学们之间互相分享、讨论,然后在进行写作,文章明显有了很多细节的出现,还有很多修辞手法、好词的出现,文章呈现了很多灵动的地方。
还有一次,我记得是美术老师,让学生去操场上寻找纹路,孩子们都很激动,在井盖上、树皮上、石头上、栏杆上……都寻找到了美丽的纹路,然后回到教室,利用这些纹路创作作品。学生对这样的一节课非常喜欢,作文上有很多孩子写到了这一节课,兴奋之情洋溢其中我觉得这是这节课带给孩子们的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我记得有一个学生写到“柳树皮是灰褐色的,它干裂的纹路就像是老奶奶皴裂的手。”这样的用词完全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激发,在这里他们用心感受,调动了所有的感官来观察他所关注的事物,这个事物在他的头脑中活了。
有时,我也会在想,阅读课我们不可以到校园里去吗?春日在花儿交错的芬芳处,夏日在绿树掩映的阴凉处,我们读书岂不更加惬意。数学课我们不可以到校园中吗?在实地中让学生测量,了解方形和方体的区别,了解形状、边框……学生们的思维岂不更加被刺激。
可也不是说所有的课,我们都应该到自然界去上,效果就会好很多,而是说我们应该敢于去尝试、去创造,用多种手段辅助我们的课堂。更加用心的去想,怎么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当课堂需要走向教室外面,我们就应该大胆的,不要怕麻烦带学生去感受,让真正的思维自然的发生。
不要机械灌输,而要激发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