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尝试从七宗罪的角度,简单分析产品是如何利用人性弱点进行设计的。
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比较通用的答案是: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成功,一看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二看用户黏性。
对于产品来说,满足用户的绝大部分功能需求是极其重要的,如果需求和目标用户对不上号,那么这个产品从出发点就错了,谈何成功?
用户黏性,可以理解为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使用你的产品,而这一点需要建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再配合细节的打磨:界面设计、逻辑交互、差异化等,把用户留住,获得用户的认可,并产生依赖。
那么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提高用户黏性?这就需要回归到需求本身上来,通过对表面需求的挖掘分析,找到背后的真实需求,而真实需求通常与人性有着不可划分的联系。
一、人性与需求的关系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可以简单理解为,欲望是人性本能的体现。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的欲望不能被满足,造成现状跟理想预期的差距,于是产生了需求。
因此需求的根本源头就是欲望,即人性,而深挖需求,其实就是洞察人性的过程,当从表面需求追溯到根源,便抓住了需求的核心,即痛点。
二、人性七宗罪
七宗罪是天主教教义中对人类恶行的分类,按严重性由重到轻依次为: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色欲(Lust)
1. 色欲
一种本能欲望,指对性爱的渴望,对刺激的追求。
酒店门缝总有奇奇怪怪的小卡片,网络上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性暗示广告,大多数男生云盘里都会有个“特殊”的文件夹,走在路上看到穿着暴露的小姐姐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些都是性欲本能的鲜活例子。
有人说:“色欲是人类永恒的弱点,在互联网时代,色欲永远会伴随着每一个有‘人类用户’的互联网产品。”
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都是互联网时代约x神器,还有某播、某盘、做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探探、婚恋网站、同性社交、直播秀场等。正因为色欲是人类永恒的弱点,通过色情传播打擦边球,快速获取流量和变现的手段屡试不爽。
2. 暴食
天主教教义认为暴食是浪费食物,沉迷享乐,而产品设计上更趋向于对“食欲”进行功能设计,即一个人由于饥饿或食物的吸引力而产生进食的渴望。
可以从满足人们饮食需求入手,比如美团、饿了么,也可以针对美食指南和探索需求进行设计,如大众点评、OpenRice,下厨房这一类的菜谱教程、美食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切入点。
3. 贪婪
贪婪的人过度热衷于寻求金钱上或权力上的优越,贪图小便宜、永不满足。
利用人类爱贪便宜、不知足的这一心理,打着“团购”、“返现”、“折扣”、“低价”旗号的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拼多多的成功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其充分利用了这一心理特征进行裂变营销,对增长和变现效率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4. 懒惰
人都是有惰性的,怕等待、怕麻烦,也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产品设计要尽量以“Don’t Make Me Think”为准则。
外卖、网购、跑腿服务等使得用户足不出门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避免出门的麻烦,也省去了等待的时间,非常方便。而精选、必买清单、KOL推荐等功能设计直接把具有某一特征的产品信息收集起来,避免了用户挑选、思考。推荐算法也是迎合懒惰天性的一种。
习惯养成类app、时间管理类app等,则利用定期提醒、暗示等手段激发用户的潜意识,克服惰性。
5. 暴怒
这是一种强烈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在面对炫富、剥削、霸凌等负面事件、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意见出现分歧、没有受到尊重等情况下,都有可能感到愤怒。
暴力血腥的游戏、影视作品甚至反馈客服,都可以看作给用户提供一个倾诉、发泄情绪的平台;一些内容资讯或者自媒体则会在标题下文章,激发用户愤怒的情绪,以此获取浏览和分享传播。
6. 嫉妒
跟贪婪一样,是一种因为不能满足的欲望而产生的罪恶,简单理解为“自己没有,看不惯别人有”的一种负面情绪。
社交网络中的撕逼、讽刺、攀比、八卦等大部分都是嫉妒的表现。
嫉妒往往和羡慕、自卑相互关联:树洞、情感倾诉类产品是为了调解用户自卑心理,而大佬说、知乎专栏、TED等则是通过聚合影响力比较大的人物和内容,给羡慕心理的用户提供模范,从而带来积极的影响。
7. 傲慢
天主教教义中傲慢和虚荣原是两种罪行,后来虚荣被并归入傲慢,傲慢被视为七宗罪中最原始、最严重的一项。
这是一种极度自信和骄傲的心理状态,傲慢会使人有一种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荣誉以及炫耀心理。
人都是渴望获得认可,渴望他人关注的。人们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中晒美照、晒旅游、晒红包,实际上是为了表达一种“我过得很好很幸福”的优越感和舒适感,往往夹杂着炫耀的成分。浏览点赞、人气排名、VIP特权、等级制度、勋章认证等更是满足了人们追求荣誉和骄傲的心理。
游戏在这一点上尤甚。首先是经典的“游戏玩家生态鄙视链”,具体鄙视链梯级就不用细说了,大致就是主机玩家鄙视手游玩家,高难度游戏玩家鄙视操作水平低的玩家,等级段位高的玩家鄙视低段位的玩家。其次是游戏的等级段位之分、免费和付费玩家之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王者荣耀刷新赛季,身边总有朋友不惜熬夜排位,只为成为最强王者,拿到王者印记;也有朋友用小号在低段位一边玩一边说着:带不动带不动。
为什么会存在鄙视链,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升级排位?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傲慢的虚荣心,而在游戏中,这种情绪能够得到很好地表达和宣泄。
三、避免滥用人性弱点
在人性七宗罪中,各种罪行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因此产品设计也不单单迎合一种人性,比如外卖送上门,满足了人们“懒惰”的天性,同时通过食物满足了人们的“食欲”,提供满减、红包等优惠迎合人们的“贪婪”。同时满足多种相互关联的欲望,能扩大用户覆盖范围,也许还能带来预期以外的效果,但需要有所侧重,毕竟没人希望使用“四不像”产品。
不过,维基百科上提到过一段话很有意思:
我们每天都被广告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体无所不包地灌输欲望,制造成假需求的消费毒瘾,性慾的追求也是应当强推,于是此类毒品都拥有无上合法地位。
像文章开头所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找准了某个点激发出人们心中的某种欲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不断地灌输、放大,导致用户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有可能染上“毒品”,担上某种“罪行”。
抖音素有”时间黑洞“的称号,加上内容五花八门,缺乏适当的监管,并且通过精准推荐使得用户沉迷于感兴趣的片面内容,局限性大,被冠上”荼毒新一代青少年“的罪名;趣头条和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推荐类app被诟病内容低俗且价值不高;王者荣耀被指利用“成瘾性消费”赚钱,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产品都非常巧妙地迎合了人性,找准人性弱点,满足人们欲望,以至于大部分人失去控制、任由欲望被放大、满足,加之产品在挖掘需求和帮助用户控制欲望之间没有采取一个平衡的支点,因此担上了人性七宗罪的一种或几种罪名。
大多数人认为人性是本能,欲望是推进科技发展的动力,那么是否迎合人性弱点,满足用户欲望就能把产品做好呢?
不可否认,人性七宗罪所揭露的七大人性弱点,为用户种种行为和需求分析提供了依据,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产品也表明,利用人性弱点的确能为产品带来很大的价值。但是不难发现,对于那些滥用人性弱点的产品,尽管用户量庞大,却赢不来大众的口碑。
叔本华说过:
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做产品,就是要帮助用户缩减理想和现状的差距,满足欲望。但满足的手段,必须是经过仔细考量、合理控制的,否则只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阻碍。
四、总结
曾经我认为,一款好的产品,解决的痛点一定迎合人性七宗罪的一种。但重新审视后,发现七宗罪其实存在一定局限性,并非所有心理特征和用户行为都能用这个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七宗罪只是指出了最严重的七个弱点罢了。
人性,不仅仅有七宗,做产品,也不仅仅是满足人性。如何把人性和欲望理解透彻,找准痛点,如何利用人性进行合理的产品设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思考和实践。
写在最后:
一款好的产品,应该是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有用户黏性的,但不该为了需求和黏性一味迎合人性,制造“假需求的消费毒瘾”控制用户。一款好的产品,一定有自己的底线,有向用户传递的价值观,而不是抓住人性的弱点,不顾后果为自己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