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向我抱怨说,“抖音真的有毒,一不小心3小时就过去了”,“好好的周末,硬是躺在床上度过了。”
听完我很欣慰。因为抖音85%以上的用户都是95后和00后,仿佛我也和他们一般的年轻。
抖音作为一款非常成功的产品,主要在于其成功的运用了产品设计的上瘾机制,对于这个套路,一些没有抵抗力的小朋友沉沦其中是必然的。
我对照美国作家尼尔·埃亚尔和瑞安·胡佛关于《上瘾》这本书的理论,对抖音做一个成瘾4步骤的分解,分别是触发-行动-奖励-投入,这4个步骤构成闭环,让受众陷入循环之中。
触发,主要是获取产品的途径,一般也是最难的部分,手段无非是广告和公关。抖音的启动主要是靠一些明星的推介和大量公关稿构成的,我自己也是在看到36氪的报道后,才选择下载的,尽管之前朋友圈有不少短视频的分享,但却并没有吸引我下载。当然,身边很多人都在玩,微信群经常有人分享小视频,都间接的增加了抖音的曝光。同时,背靠今日头条的强大分发机制,抖音视频作为信息流广告,渗透到用户的整个阅读时间中。
第二是行动,就是吸引用户开始操作的最小行动。抖音在这一块做的非常好,不需要注册就能够观看视频,利用了刷朋友圈的经典上下滑动来切换内容,15秒短视频内容构成最小单元,是完全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的。
第三是奖励。只要15秒,抖音就会给用户一个奖励,类似于玩游戏的即时奖励(升级加经验加血),奖励是什么呢,就是未知的下一条视频,可能是一个美女跳舞,也可能是一个整蛊恶搞,让人乐此不疲。当然,抖音也有互动社交属性,赞、评论、转发,都是一种奖励行为。抖音的头部玩家基本都是高技术含量和有难度的,但一般容易模仿,这也造就了大批的追随者。
最后是投入。玩抖音并不需要花钱,唯一需要投入的就是时间,而这个成本在年轻人身上可以忽略不计。
正是这4个层次的精心设计,才造就了抖音不朽的流量和停不下来的用户体验。
当然,以上都是产品运行机制,而最关键的还是内容设计。
我玩抖音差不多2个月,算是重度用户,纵观抖音的内容,其实还是用了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的3B原则,Beauty——美女、Beast——萌宠、Baby—— 小孩子。正是这3B呈现的素材,才能够刺激用户看完一个又一个。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抖音的配乐,基本都来自热门歌曲的高潮部分,直接抓住眼球,还有一大部分是舞曲,节奏感很强,易于和观众产生共鸣。
抖音的洗脑神曲
我后来也卸载了抖音,主要原因还是觉得里面的内容挺单调的,一段时间内基本就是几首固定歌曲的节奏被不同人演绎,除了浪费时间,并不会得到任何价值成长,这也是抖音需要突破的地方。
最后再讨论,为什么抖音能让人上瘾,而工作却不能。太好理解了,工作完全不符合上瘾机制。
接触-找工作麻烦,行动-门槛也比较多(遵守公司规则、按时上下班、做自己不喜欢的领域等),奖励-奖励太不及时(一般都是月薪制),投入-投入成本太高(时间、精力、压力等)
那为什么大公司更受欢迎一些呢,主要还在在于奖励的区别,大公司福利更好更频繁、平台面子更足。
以上,一点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