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家里的一位亲戚在家族群里面,向我们几个上过大学的小一辈咨询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原来是亲戚家的孩子今年参加完高考了,成绩刚刚达到二本线,但上二本院校有点玄,这孩子不愿意复读一年,又不知道填报什么专业,所以亲戚帮忙到处打听。
家里其他几个平辈的纷纷给出了一些填报志愿的建议,但我实在不知道给些什么建议好。孩子不愿意复读的原因大概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不是他的错,我们的学校从来都没有给过孩子职业生涯的启蒙。另外一种情况是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清楚,对自己的未来已经做好规划了,知道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
很显然,亲戚家的孩子是第一种情况,因为从小家境不错,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寒暑假都是在玩乐和游戏中度过,除了上学的几本教科书之外,基本上没有读过几本课外书,懵懵懂懂长到十几岁。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唤醒一个孩子的最好的途径是读书和家人的影响。可惜亲戚的孩子在大学之前都没有完成“唤醒”这个动作,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孩子在填报志愿时候的茫然。
2、
这让我想起最近正在重温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里面的孙少平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他高中时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他就开始变得不平凡,因为书籍唤醒了他对另外一个世界的向往。
他开始思索自身的出路和梦想,因为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农民,无数次幻想扒上火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尽管由于条件的限制,他毕业以后还得回到农村,但他骨子里面已经不再是一个农民,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就像他说的:“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能想象,如果孙少平没有从书籍中得到一些启示,他的自我认知没有被唤醒的话,他会怎么样。或许他就是一个毕业以后安于现状,在家种地的农民。
3、
昨天我在书友群里面,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年少时哪一本书让你开始觉醒?或者年少时哪一本书给你心灵上的触动最大?
很多书友都说出了年少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有人说是小时候老家做泡菜,压在坛子上面的那本圣经,拿来当童话故事看,由此开启了读书之旅。
有人说是二三年级的时候看的成语故事,因为里面的故事都很新奇。直到现在写文章都爱用成语。
有人说小学的时候无意中看了一本名著,从此迷恋上世界名著,一发不可收拾。
也有人说因为小时候爱看漫画,由此长大后从事了相关的工作,至今仍然深陷其中。
不管他们看的是什么样的书籍,从结果来看,读书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他们从年少时到现在的工作或者生活。年少时,如果遇到了合适的一本书,它就有可能成为唤醒你自我认知的那本书。
4、
《伍尔夫读书笔记》中说:“一个人一旦开始有了自我认知,也就有了独立的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的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
亲戚家的孩子在高考后的茫然,其实也说明了他还没有具备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还没有“开慧”。如果这样直接去上大学,我担心他仍然会浑浑噩噩的过完四年的大学生涯。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个像亲戚家的孩子一样,直到快要踏入社会,也还没有完成自我的觉醒。不清楚自己的特长,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不明白对未来要怎么规划。如果能在年少时就完成自我的觉醒,那人生肯定又是另一番模样。
唤醒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最好的途径是读书和家人的影响。但现实是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即使带在身边,也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长辈对待孩子常常溺爱多过教育。这样一来,读书对于完成自我认知就更加重要。
在我身边同样也有很多,因为读书,他们完成了自我认知。在年少时就很清楚自己想要考什么样的学校,高中就不会浑浑噩噩。大学想要学什么样的专业,四年就往这个方向钻研。毕业后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去类似的岗位实习。结婚时想要找什么样的对象,就不会随便将就。
人生不要等到黄昏才想起早晨的露水,也不要等到寒冬才怀念春天的阳光,更不要等到两鬓斑白,才后悔当年如果早点醒悟,今天走过的路应该大有不同。
读书要趁早!
读书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