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体重又往上飙了,原因是运动量不够,饭量却增加了。其实本人对饮食,还是食适可的,然而经不起母亲的批评劝告赌气,最终又配合了事。中国式母爱,你懂的!我是坚决不做这样的母亲的,但是我的孩子也并没有养好肠胃,因为常常会不自控,所以有时也无言以对。父母一片爱心照顾,我的身体自己想做主,这似乎是矛盾的。如果放在接纳的功课里,这还是可以和谐一致的。
一、父母与我们之间的接纳磨练
父母逼着我们吃饭,那是她的经验和逻辑是能吃就会身体好。从心理学上来说,行为来自于信念:经历了60年代饥荒的人,对食物的恐慌恐怕是一辈子都化解不了,因此吃饱是生存之道。记得当初先生第一次登门的时候,母亲对他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坐下能吃三碗饭”,这一条竟然比身高、家财更重要。而我呢,学习了细胞营养学,生活在如今物产丰富的时代,经常听说着三高、毒米、转基因的故事,已经养成对食物挑剔的习惯,形成少而精的观念。
父母与我们的观念差异导致结果各家都不一样,然而面对的行动都可以一样的路径:理解他们,告诉他们我们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请他们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给我们照顾自己;坚持自己的理念,融进家长良好的建议,和善而坚定地行动。
二、自我欲望与理想之间的接纳磨练
《道德经》上说:君子为其腹不为其目。此处目的理解有两层:一为需要而不是为了目的;二是为了肚子饱而不是为了眼睛好看。
母亲常常说:你要不要健康啊,一日三餐总要吃饱吧,这么大的人,一碗哪够啊!且不说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先看这句话的结构,为了我们要健康就怎样...,这样一个目的从句就暴露了我们的功利心。身体的每个部位就像是我们的战友,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喜好,如何才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才怎么做。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一个人的胃很小的,出生的时候就鸽子大一块,孩子一次喝20毫升奶,维持这个水平可以1个月,但是多少人包括我,在第二天就让孩子喝到了60毫升,心里还美滋滋的。无限地撑足了胃是我们常干的事。其实胃喜欢规律的,少食多餐的。为了五脏的喜好而调整饮食,也就是道德经中第一层的意思了吧。
美食和简餐算目前流行的两大主题吧。到底饮食上“吃好”是什么意思?愚以为食为裹腹,不为目也。新西兰一个月的生活,饮食上虽然不适应,但是细想之下,还是很佩服新国的智慧。食品制作简单,保留了食物最多的营养成分;食品搭配规范,既避免了浪费,而且运输方便,还节省了家庭周转储存的开支;食品再加工简单,快捷。所以我们在那里每天虽然花很少的时间在吃上,但是食物口感很好,吃得虽然不多但是足够营养,一天精力充沛。 而美食呢,更多地在文化和感受里做文章,从目的来看不是为了解决身体需求,更多的是享受生活。既然是享受生活,那就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的。
美食自然人人喜欢,我也不例外。色香味俱全的时候,嘴巴也停不下来,虽然心里几次默念:五味令人口爽,但是当下口腔的快感传到所有的神经,多巴胺分泌也多了。自控和享受当下是一对双生子,矛盾而互相约束。我总是在理性和感性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一生漫长而又短暂,痛苦而又快乐,我何必把自己弄成个苦行僧,偶尔享受生活乐趣何乐而不为。我接纳那个大体健康,小错不断,努力提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