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之下,基层文化宛如点点繁星,本应照亮群众的精神夜空,刻画出一幅幅烟火升腾、活力四溢的人文景象。然而,当下一些基层文化却陷入“自嗨”泥沼,徒有热闹形式,偏离群众、偏离生活,难以抵达人心,亟待破局,让优质文化资源贯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原因分析
(一)文化创作与群众需求脱节。一些地区耗费心血组织文艺演出,但同质化的舞蹈表演、快板相声、歌曲演唱等节目,难以引起群众兴趣,台上演员卖力,台下观众却眼神游离,掌声稀落,参与感寥寥,难以形成互动氛围,这便是典型的“自娱自乐”;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陈列着的所谓“民俗展品”千篇一律,与本地特色关联甚少,沦为无人问津的“摆设”,同时,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手机、平板等电子屏幕逐渐替代纸质书籍成为群众阅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导致文化阵地功能发挥不足。这些看似热闹的文化活动,实则与群众的生活、喜好脱节,不仅浪费资源,更切断了文化传承的脉络,让基层文化失去扎根生长的土壤,难以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阵地作用发挥有限。随着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益电影放映点等文化阵地的完善,供群众茶余饭后交流、娱乐的平台逐渐变多,但由于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薄,长时间下来,对群众的吸引力也逐渐下降。加之基层干部人数有限且任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很少人能专职完成辖区内的文化阵地打造与管理、文化活动筹划与执行,基层文化创新力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扎根现实土壤,挖掘本土故事是关键。文化作品的创作者、组织者要弯下腰,深入田间地头,像采风的画家、寻源的诗人,了解当地群众对文化娱乐、技艺传承、民俗复兴的渴望和需求。在推心置腹中与村里的老人聊聊记忆中的老典故、老手艺,在天马行空中了解年轻人对潮流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奇思妙想,以民意为导向打磨作品、策划活动,让文化作品接地气、聚人气、引共鸣。
(二)借助新媒之力为破局“添翼”。在关注线下文化阵地的打造与管理时,也要着眼于线上渠道发展。通过直播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民间活动的精彩瞬间,线上展览民俗物件,发起文化传承话题讨论等形式,让群众与网友跨越时空限制交流,让基层文化突破地域藩篱,吸引更多关注目光。在全民参与、互动共享中,让基层文化重焕生机,融入时代洪流,让民众成为文化主角,让基层文化从少数人“自嗨”变为大众“共嗨”,让文化自信在基层大地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