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2.20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二〈为政〉》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2.20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季孙肥,谥号康,史称“季康子”。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事鲁哀公,是鲁国三桓政治集团的首脑人物,是当时鲁国实际掌权人。季氏,姬姓,“孙”为尊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季孙肥为季氏第八代子孙,季氏第六代宗主。季康子公元前492-公元前468年在位25年,即鲁哀公三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在位。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集注】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钱穆】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康,其谥。
以劝:劝,加勉义,努力义。以,犹而。
临之以庄:上对下为临。庄,恭庄严肃义。上能以恭庄严肃临下,其下自知敬其上,此乃人心美德相互间之感应。在上庄,斯在下者感以敬,此乃一礼之两面,亦即一德之所化。孔子论政,主德化,主礼治。要而言之,政治即是人道之一端,古今未有外于人道而别有所谓政治者。
孝慈则忠:孝者,孝其老。慈者.慈其幼。或说,在上者能孝慈,斯在下者能忠矣。今按上下文理,盖谓在上者能导民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则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在上者若能培养扶掖社会之美德,则社会自能以此一分美德报其上。盖美德在心,无往而不见此美德之流露。
举善而教不能:善指德,能指才。善者举之,不能者教之,在上者能同情其下,而加以扶掖奖进,则在下者自能劝勉努力,以奉事其上。
此章与上章略间义。先尽其在我,而在彼者自至。
[白话试译]
季康子问:“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先生说:“你对他们能庄重,他们自会敬你。你让他们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们自会忠于你。你拔用他们中间的善人,并教导他们中间不能的人,他们自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了。”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自译】
季康子问孔丘:“要让百姓怀着敬意、存着忠心而勉力向上,应该如何作为?”孔丘先生说:“你以谨严持重的方式对待百姓,百姓就尊敬你;你以仁孝慈善的方式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效忠你;推举良善的并且教育落后的,百姓就会勉力向上。”
【感悟】
抛开三桓专权不说,季康子在治理国家方面算是个能干的明白人。公元前484年,正是季康子派人携重礼迎回了被三桓赶出鲁国的孔丘,这一年68岁的孔丘先生已经在外漂泊了十四年。夫子能够在晚年安心地完成他的修书事业,留下了诸如《春秋》、《诗三百》等儒家经典著作,季康子的礼迎行为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帮扶作用。从时间上推断,季康子和孔丘先生的问答应该是在夫子68岁至73岁之间发生的,此时的夫子自身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品性修为也越发圆润自如,也大概对季康子怀着些许好感,所以,他的回答在中肯中带有客气的成分。要赢得下面的尊敬自己应以庄重之态行事,要赢得下面的忠服自己应以仁慈之心待人。能够重视贤才,能够帮扶后进,人们自然会受到激励而奋发向上。孔丘先生的此番言论就是放在今天,对管理者也具有特别的积极意义。无论何时,统治阶级或者社会精英阶层,其行为具有放大效应的榜样作用,往往左右着一个社会阶段的主流价值观。当精英阶层充斥着阿谀贪腐之风时,就不要指望着广大的下层群众都是彬彬有礼的道德君子。
【后记】
一面纵容着州官放火,一面批评着百姓点灯,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沦为笑话。
槐榆柳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