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个温柔踏实的姑娘,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家乡最大的啤酒厂,工作还算过得去。那时的恋人,现在的丈夫,和我与毛先生一样,都是从校服到婚纱,从象牙塔到茶米油盐。
年少时,总觉得爱情大于天,只要有爱,在哪里都可以一样生活。于是,朋友为了爱人,放弃了家乡相对稳当的工作,回到了上学的城市。好不容易,租了房,确定了工作的实验室,她的爱人又要去另一个城市,好在两市相隔不远,一个多小时车程就能到。
于是,一周见两三次,每次往返两小时,持续了两三年。
好不容易,朋友的爱人在他工作的城市总算买了房,他的母亲和它一起,撺掇着朋友辞职,来到他的城市,装修房子,生孩子。
在种种原因相互作用之下,朋友辞职了。
开始的生活,我能看到朋友的精致,热情,还有希望。她把家里装修成温暖又阳光的感觉,她会养很多漂亮的花,甚至还种了柠檬,多肉摆满了阳台,她会做精致又复杂的食物,她学育儿知识,她画画写字……她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和曾经的自己越走越远。从16年小朋友出生到现在,朋友的生活里不是她的爱人,就是她的孩子。
今天,朋友对我说,从结婚后她好像就不属于她自己了。那一瞬间,我发现我是何其幸运,虽然我觉得一个孩子让我个人的时间压缩了很多很多,虽然我有时候甚至想逃离,就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但至少我还能决定我要干什么。
从结婚开始,朋友被动跟着爱人从这里到那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听从爱人的安排。
她被他的爱人推着,一会要开托管班,一会让她考消防工程师,一会又让开肉夹馍店,一会又……朋友刚刚把托管班搞顺,她婆婆又给作妖,托管班关了。朋友想凭自己的能力赚钱,于是再带自家小朋友的时候又带了一个小朋友,每个月能贴补点家用。
眼看日子刚回顺当,她的爱人为了更好的前途,也可能是更好,但在我看来更像是逃避,走选择去另外一个城市,那里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现在的,他希望朋友,孩子一起去,去个五六年再回来。
朋友本来的计划,等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去工作,在不断的折腾中一次次被打断。
我特别担心,在这样一次次的跟随之中,朋友丧失了自己,丧失了重返社会的勇气,丧失了对自己的认同。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选择不结婚,是不是因为自己过,更能多一些顺从自己的心?更能多一些爱自己?更能便宜一点束缚和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