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所有的问题行为,背后都与爱的缺乏有关。夸奖的话语概括化,批评的话语具体化,用对方式,事半功倍。
今天的课堂互动,孩子们说到了偷拿家长钱的话题。当问到他们会在什么时候选择偷拿家长钱时,孩子们的回答大概归为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家长不给满足时;第二种情况他们觉得是从家长那拿回属于自己的钱—压岁钱,所以这种不算偷。
而在问到偷钱被家长发现,他们选择主动承认还是硬扛着不说时,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都是硬扛着。问其原因,学生们说不是不想承认,而是怕说了之后挨揍。有的学生还就此提到了偷钱后的后续影响:家长会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反复拿出这件事来说他们,尤其是在犯错后,就开始翻旧账。
每个家长都注重孩子的品行培养,希望孩子可以诚实、正直。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偷钱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相比于把孩子打一顿,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思考孩子偷钱背后的原因。就像一个学生说的,谁也不会喜欢平白无故拿别人的东西,他们想用钱来得到的东西是自己渴望已久的。在孩子自制力发展还不成熟的年龄,偷钱就成了他们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途径。
当被家长发现时孩子并不是不想认错,而是认错后,他们得到的往往不是来自家人的理解,反而是责骂,甚至是挨揍。试想这种情景下,哪个孩子敢主动承认错误。有的学生说家长在处理这种事情时还会经常出尔反尔,说好承认后不打他们,最终还是逃不过一顿打。
身体上的疼痛也许会让孩子不敢再去重复同样的行为,心理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作为的家长的我们是否思考过?没有满足,更没有满足感可言。而没有满足感,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也就代表没有爱。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就跟缺乏爱有关。
家长在翻旧账时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又给了孩子心理另外一个层面的阴影暗示。我们的指责语言到最后往往就成了“你就知道……”、“没有一次……”、“整天……”、“总是……”一类的话语,从简单的行为层次最终上升到了孩子的品行层面。
这类话语无疑就像把孩子过去、现在一些不可取的行为编织成了一顶“品行差”的帽子,让孩子一直戴着往前走。总是头顶这样的一顶帽子,试想一个孩子能有优秀可言吗?不是孩子不想优秀,而是这顶帽子分量太重,让孩子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行为去与之匹配。
家庭中,家长期望孩子好的初心从来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把方式用反了。
概括性的语言不是不可用,恰恰相反,在孩子做出我们期待的行为时,我们就需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从身份定位上给出孩子肯定和赞美,让他们携带优秀品质的光环前行。而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只需具体化,就事论事。就当下的事件给出孩子清晰的要求和边界,而不是让它像不慎入水的墨汁一样,无限扩大阴影。
养育孩子,给予爱的同时,我们还需用对策略,方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