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6
辛丑金牛年正月廿二日,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第9周。
为了督促同学们起早点,昨晚宣布,谁要是在明天(5日)早5:30分进入教室并背诵书者,奖政治练习册答案1分。
所以,今天早上5:25分时,班内到人数已达到20余人。
7:40分,趁上厕的时间巡视了一圈,得到了下面的一个结果:
写一首小诗《归心》,赠给勤奋的同学们:
今朝起早真正忙,留下声音久回荡。
恰值春风耳边过,听语犹恋子在堂。
今日是学习雷锋日,写一首小诗记之:
原本旧朝苦儿童,中国解放获新生。
参军苦练杀敌术,为报党恩写忠诚。
主席号召威力大,全国人民学雷锋。
今朝筑梦新时代,传承精神正国风。
5:03分,手机闹铃响了,为了兑现承诺,也得起来了。
5:18分,开始下楼。
站在国旗台前,仰望教学楼,可以一目了然:
同时,他们也书声朗朗,在校园内可以清晰的听见。
到办公室收拾了一下,赶忙上去了,欲看看教室的情况。
情况还是颇好的:
门岗把大门开了,九年级的走读生早就到了吧:
去南院回来时,溜了一圈,遇到了刘冬点老师,她问我说,是你让学生早起来背书的吗?读书的声音挺高的……其实,我也没强调,只是说了,谁要是能在5点半之前进入教室,奖答案1份。
早饭后,要清扫办公室,所以去教室晚了一会儿。
快预备了,下来了。
张老师相约到外面转一转,可以感觉到禾苗对于春的喜悦:
开始改试卷了:
午饭后早进班辅导和看守午休:
晚饭后,早进班:
快下夜自习,天起大风,停电了,及早休息:
6717
从昏昏欲睡走向朝气蓬勃
日,东升西落,时间飞逝,一转眼我们就进入了三月,一抬头我们就迎来了又一个节气→惊蛰。
今日始,春雷轰隆炸响,春雨倾盆而下,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世间万物在雷声中,雨声中缓缓醒来,从昏昏欲睡走向朝气蓬勃。
彷徨无措的日子已经过去,轻盈畅快正要到来,生活就像一枚枚含苞待放的花蕾,一路走下去,总会有惊喜。人总得经历,才能笑对每一寸时光,就像冬雪过就是春天,大雪过后总有百花盛开 。虽人世有无尽的沧桑,我们更要学会看淡,一辈子很长,笑着慢慢走,冬日里江雪冰封,但春天已经来临。
惊蛰,是万物新发的一天,阳光、雨水、空气和心情,都是新的。在这个全新的开始,愿你的心里装一个桃花源,无论怎样的境遇,都对生活充满热爱。在这个人间最美的时节,用最美的姿态,遇见最好的自己!
6718
罗滩村的由来
位于古黄河故道区域的很多的村庄,一般都是因姓氏而命名的,如延津县马庄乡的于庄、荆庄、王庄等。但我“罗滩村”的村名和姓氏毫无关联,并无“罗”姓人氏居住存在。
罗滩村历史悠久,追其根源还要从南宋时期说起,1194年黄河在原阳决口,流经延津西北和汲县交界处原黄河故道南移,黄河水流经这里的时候,由于水量太大,洪水泛滥,大量河水冲击河床,慢慢积累起一片沙滩,即现在的罗滩村址所在地 就自然形成了荒芜的滩地,水域边芦苇茂密、河滩上黄沙遍野。
夏天汛期来临,河水猛涨,沙滩被淹没。到了冬天枯水期,河水又慢慢退去,露出来一片片的沙滩地。有人无意中发现这个规律,就在沙滩上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
但前提是在汛期到来之前就要收获自己种植的庄稼。否则就会被河水淹没,等汛期河水上涨之前就必须收割完毕。由于滩地土质湿润肥沃,所收粮食籽粒饱满,收益颇丰。人们就在滩地高处搭建简易窝棚暂居,等收割完毕就马上带着自己收获的粮食离开这片沙滩地。由于常年在这片滩地的挪来搬走,故命名为“挪 滩”。
自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年间(1368~1424),黄河水流向改道,已经没有原来的洪涝灾害,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广,从山西泽州和潞州地区大量移民在此定居,人们收割完麦子以后就不再离开这片滩地了,又种上了秋天的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勤劳的农民就拆除窝棚,用泥土掺杂小麦秸秆垛起房屋和围墙居住,渐渐地在这片滩地上居住的居民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村庄的雏形。斗转星移,村庄周围的河水逐渐消退,露出大面积的低洼土地,村民居住地在全村的最高处,周围地势低洼,形似一面“铜锣”大家又称这片土地为“锣滩”。后因书写方便就简化为“罗滩”至今。
经过千百年以来的繁衍生息,罗滩村现共有臧、李、王、程、张、郝六大姓氏。村民小组12个,居民744户,常住人口3074人,党员40人,村民代表36人,共有耕地7165亩,其中有效灌溉耕地5800亩,林果面积30亩,如今的罗滩 人杰地灵、村干部治理有方、农业工业名列前茅,我为我的故乡骄傲。
6719
大柳树村的由来
延津县城西北10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大柳树村,该村有300余口人,村内以李姓居多,约占百分之八十。大柳树村土质疏松,盛产红萝卜、西瓜等。西瓜因汁甜味美而畅销开封、郑州等地。相传清朝曾作为贡品受到光绪帝的赏悦,并赐该村花轿杆一对。关于大柳树村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明朝万历年间,延津县城东街人李戴,在京居官,任吏部尚书(俗称“天官”)。有一年的寒冬腊月,他派人往家送急书一封,差人骑马昼夜兼程,十万火急往延津县城赶,当沿卫辉府至延津县城官道行至关辛庄驿站时,天色已晚,此时两位解差已是人饥马困,当得知离延津县城只剩10余公里时,思想也有了松懈,便想吃饭略做休息再赶路。哪知刚吃过饭,降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但因要务在身,不敢怠慢,只得硬着头皮,快马加鞭继续赶路。出驿站本该向东南方向行走,却因迷失方向,一直向西北方向走去,结果转悠了一夜,也没走到延津县城,只能依稀看到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柳树,直到第四天早上天色放晴,两位解差一看,一棵大柳树遮天蔽日,占地足有一亩大,三面环绕沙丘,前面一马平川,东距关辛庄驿站只有一里许,两人叹道:好一处风水宝地!差人随手摘了几个野果子充饥,之后,立即启程将家书送往天官府,由于家书内容比较紧急,差人耽误了时间。
回去以后,李天官大人就追问原因,差人不敢隐瞒,据实讲述,天官大人听了,稍微停顿片刻,让差人下去歇息,随即叫来家丁吩咐,你回到延津老家给族长交特,大柳树这个地方不错,是块风水宝地,将来必出奇人,我家人口众多,可迁出一支到大柳树居住。家丁听了就回延津老家,把天官大人的话讲给族长听、族长与众人商议后,随吩咐出一支迁往大柳树安家。后经繁行生息,李姓人丁兴旺,逐渐成村,族人按先辈意愿,取村名“大柳树”!
现在大柳树村李姓200余口人就是李天官后人。李姓后人在此居住后,男耕女织,辛勤耕耘,团结乡邻。因土地瘠薄,沙质疏松,村民多种植西瓜度日。该地西瓜汁甜味美,清凉解署。1901年,清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自西安返京,路过延津在关辛庄驿站小憩,吃了大柳村的西瓜后大悦。又听说大柳树李姓勤劳朴实,是李天官的后人,随赐花轿杆一对,意欲大柳树村人幸福安康,人丁兴旺。该轿杆至今放在一农户家中。不过,村里的那棵大柳树多年枯死后,又长出了第二代柳树足有两人合抱粗。民国34年,被迷信的日本鬼子刨掉,用军车拉走准备运回老家用。在鬼子运走这棵大柳树不到三天的时间,日本鬼子就无条件投降,滚回老家去了。
后人为了纪念大柳树,就一直没有填掉大柳树树坑,周边又发出了许多小柳树,树坑直径有方圆一亩半大。可惜,1958年取木伐树炼钢铁,所有柳树被洗劫一空。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树坑也被慢慢填平,盖上了新房子,大柳树和树坑虽然不存在了,但其美丽的传说却一直在流传。
6720
赵庄村的来历
黄河故里,豫北延津。在河南省延津县丰庄镇延丰公路与新濮公路的交叉处,坐落着一个交通便利、民风淳朴的村庄——赵庄村。她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其实,该村早已有之,不过不叫赵庄。具体叫什么已无从考究,只知道村里有刘姓几户人家,是黄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至今,有村西南的刘井可以作证。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历经二十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当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民不聊生;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荒芜之地,十室九空。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先后从山西洪洞县一带迁民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当时,有赵家三兄弟也被官府编入了移民行列,他们和其他移民一样,首先在洪洞县县衙前的大槐树下集合,官兵押送向东方出发。当行至今卫辉市庞寨乡一个叫梨园的小村时,发现该村人户稀少,土地辽阔,就把老二留在了这里,老大和老三继续东行。到了今延津北部黄河北岸的一个小村时,派人打听得知,该村仅存十余户刘姓人家,其余的人家大都死于战乱或瘟疫。于是,就把老大留在了该村。后来,行至今延津王楼乡一带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村时,老三主动提出要留在该村,因为越往前走,离大哥二哥会越来越远,押运官兵看其可怜,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这样,三兄弟分别在这三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其中,老大所在的村庄,后来由于赵氏家族的壮大改称赵庄;老二所在的梨园还叫梨园,村北的高岗上至今还有几十棵梨树;老三所在的村庄后来只有丁姓和赵姓两大家族,就改称丁赵村。三兄弟情深意厚,逢年过节常常在大哥所在的赵庄聚会,因为赵庄位于梨园和丁赵村中间。他们的后人也来往不断,直到如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个村庄的村民派代表,来到赵庄村举行了祭祖仪式,在赵庄村西地的赵家祖坟上立碑祭奠,以示纪念。
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赵庄村,街道整齐,楼房林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入,赵庄村必将以更加崭新的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