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概述】
Reading 阅读
克制的读,必须把注意力投入在那些真正关键的片段里。
Interpretation 理解
理解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实用的是带着几个疑问去解读,这个书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讲?为什么是对的。
What 解决了什么问题。
How 该怎么做。
Why 为什么有效。
where 这个方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起作用?有哪些情况是不适用的?
作者的方法:1. 写出来 2. 讲给别人听 3. 讲给自己听,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Action 行动
从上到下,逐步加深
A1反思过往。读完之后我们想到什么,我们思考什么,有什么样关联的过往的事例,有点像复盘,但是一个有针对性有的复盘,我们要知道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们可以改变什么?
A2规划未来,我们假想一下自己在下一阶段要发生的事情,想一想,今天的收获,如何应用在这个事里面,这是在脑中的一次模拟演练。脑中行动也是行动,能帮助我们提升认识。
A3现场演练。我们在现场设定一些场景,找到一些小伙伴大家共同出演。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拆书活动以线下活动为主的原因。不需要我们去真实触碰现实的红线、困难和障碍,但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方法给我们的改变。
A4实际运用。这是我们经常会去想到的应用,改变我们生活,改变我们的行动。在做这件事之前,可以用前三个方法反复进行练习,我们会更加有把握,我们会更加有自信。
A5 促进他人,这是最终目标。
2.【我的想法】
Reading 阅读
“克制的读”这点有启发。
我一直以来都习惯全书扫视,强迫倾向的我从没想过可以只读一部分。当然这是因为我从没用问题导向去读书。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也提到:
攻利读书法: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
Interpretation 理解
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实践: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但去年一直停留在片断和语音输出,成效不大。今年开始实践方法论并用文章输出,能感受到效率的提升。后续要有机会去线下讲一讲,应当有更不同的体验。
why和where是一直在考虑但一直不太明白的地方。任何模型都是有边界,但那里是边界?只有做了才知道吧。只有足够大量的实践才能厘清边界。
原则只是一句话,实践则是意识行为语言的全方位调动,完全不一样。
Action 行动
今年以来实践的“表扬30次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到的理念:剑飞说要表扬自已30次。
A1反思过往。我一直都不习惯表扬自已。
A2规划未来,一个人做不如一群人做,规划个群大家一起练。
A3现场演练。没有现场机会,在线上小伙伴们一起签到打卡。
A4实际运用。小伙伴们在本群及其它群都会不自觉的开启自夸模式,我在线下聚会时也会不自觉的开始自夸互夸。
A5 促进他人,至少有3个小伙伴向我反馈,自夸互夸改变了自已,获得了快乐,甚至也影响了家人。
3.【信息来源】
钟蔚--怎样读书就够了 - 谈谈拆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