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结束,胜选的马克龙以总统身份亮相,乐队奏起“欧盟盟歌”。这旋律,对世界各国来说都不陌生,这是《欢乐颂》。
1992年,欧盟成立,将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盟歌。贝多芬,这个二百多年前的伟大作曲家,依然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自幼跟从在波恩教堂作歌手的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他去维也纳,见到了莫扎特。莫扎特听了贝多芬的钢琴演奏,说:这个孩子将来会震动世界。
1792年,贝多芬再次来到维也纳,在海顿的影响下,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早期在维也纳创作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悲怆》、《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意识到他要探寻的目标。
人们从《悲惨世界》中可以读到法国大革命,而在贝多芬的作品里,也翻卷着法国大革命的炽热激情。
19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深刻地影响了他,奠定了他人文主义意识,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1796年起,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卡拉扬指挥。
1803年,《第三交响曲(英雄)》的问世,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此后,《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从他的笔下流出,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第六交响曲(田园)》首演时,贝多芬在节目单上做了标注:“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听着《田园》,可以想象,他躺在田间小径,仰望天空,那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贝多芬生命中期耳朵近乎于聋,后期眼睛近乎于盲,但他对生活的理解比五官健全人更为深刻。
1817年起,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写作了《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九交响曲(合唱)》中,他首创用男声领唱《欢乐颂》。
《欢乐颂》自从问世,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今天,《欢乐颂》成为纪念重大事件的必奏曲目。
1989年,柏林墙倒塌40天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全球一亿观众观看了伯恩斯坦指挥的《欢乐颂》。
1989年12月圣诞节,伯恩斯坦在柏林墙两侧分别指挥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这歌唱欢乐的歌声,成为人类追求自由的宣言。
2001年,911事件发生四天后,美国指挥家莱那德·斯拉特金在逍遥音乐会的结尾,加演了《欢乐颂》,纪念911的死难者。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作曲家所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作品的思想性与同时代的海顿和莫扎特相比较,显然有所超越。
海顿的作品,大多是为贵族写作,纯音乐形式为多,较少看到与人性的抗争。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背后,隐约可以感觉到一丝苦痛、忧郁和伤感。
而贝多芬的作品却充满对现实政治的反映,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的作品,与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相比较,作品数量是三人中最少的,但他对音乐的贡献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贝多芬是交响乐古典主义的代表,同时也为浪漫主义时代的开启奠定基础。他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也被视为交响乐“不可逾越的巅峰”。
备注:此文为2019制作《交响乐知识微视》系列文字版。全系列25集。
下一篇《一切行动听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