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25 10:30
读书笔记(一)
昨天下午在给姐姐领完准考证后,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一本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本是王小波的《红佛夜奔》。
都是好书。
之所以决定记读书笔记,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这绝对称得上一本好书,好书浅尝辄止,这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中内涵才行;其次,最近状态奇差无比,周而复始,定成恶性循环,需要反思,更需要改变,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类的书籍,也是干货,在蜕变书屋中,怀左同学曾说,一本书中只要能从中得到一个习惯、方法或者影响自己的点,真正改变,那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就算是实现了;再次,将近半年没有系统写作的我,虽然没有忘记初心,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文字的感触和敏感性有所下降,需要我重拾这种能力。
综上所述,我开始系统的记录自己读书时候的心得,希望有所收获。
第0章困境
我一直觉得,我们一直需要一个像学校那样的环境去督促自己,使其自律,但不得不承认,这片净土也快要被侵蚀。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那么换位,作为督促者更是如履薄冰。
@问题
其实,最了解我们的人是自己。
记得过年时候,我去给正在读高二的弟弟开家长会,在家长寄语中,我给他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不要和任何人比,专注你自己。
也许他不是十分了解这句话,但是往后的日子就会懂得专注自己,是一件无比艰难但也容易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真的太容易受到其他人、其他事的干扰了,琐碎的工作、必须应付的亲情友情爱情、并不精简的朋友圈、意料之外的事、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手机。
太多的诱惑会让我们失去专注的能力,但反过来想,正是许多人所缺乏这种专注,而我们只要刻意训练这种专注,就会有所收获。
@慌乱
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deadline的依赖,对拖延症患者而言,这绝对是一道护身符,“反正还有很长时间,反正还来得及...”这种自我安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或者说优于他人。
我们在deadline结束前,争分夺秒,自我麻痹,用侥幸的成绩自我安慰,屡试不爽,又会在后面在重大事件中蹉跎,总有一刻,后果会来得严重,也会让我们自我怀疑。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生活中不成功的人,大概分了这么两种:一种思考太多而做得少;另一种是缺乏思考而盲目执着。
这两种人各有悲哀,各有不幸,而正确的思考在现下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想要在立于不败之地,从容优雅去面对一波又一折的坎坷,就必须真正的认识自己,从而改变。
@解决
很大程度上,我们焦虑是因为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而这里的重点在我们。
《成为作家》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旧习惯强大且充满嫉妒。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这太重要了。
但解决一点也不简单,需要我们正确思考、准确判断预估以及较强的执行力。这些缺一不可。
第1章醒悟
先在这里复述一个概念: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不同于智商,千变万化,一旦开启,能被正确运用,就会飞速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开窍”。但这个过程因人而异,多有差距,无法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亦不能千篇一律。
那这时候我们所应该做的并非舍弃一切兴趣,专心钻研一切知识与经验,相反,真正有益且记忆长久伴随我们一生的是那些感兴趣的存在,无论从哪方面讲,我们都需要一些“自由”时间。
在这里忽然体会了作者用意,即这一章节的醒悟是对上一章困境的回答与过渡,我们会遇到各种难题,背负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此焦虑在所难免,这时候寻求捷径、追求事半功倍的“功利心”越来越重,其实这都在无形之中消耗着我们的心智及带宽能力。{稀缺}
自由简单我们都趋之若鹜,但实现的人少之又少,背负太多的人走不远,只盯着脚下的路爬不高。
眼界和见识决定了我们要去见怎样的人,过完怎样的一生。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我们怎样利用这人人平等的一天24小时,唯有意识到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尽早布局,未雨绸缪,不会被后来居上,也不会再严峻的现实中失去自己,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