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经济学的一本书,他可以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或许通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学经济学,理解经济学,会事半功倍。如果多知道一点经济学,多一点理性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还可以知道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游戏规则的认知。
1.什么是经济学?
词典的解释是:研究经济的学问!
经济学=针对稀缺性资源这一现象而进行思考的学问。
稀缺性资源
激励的原理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成本和利益,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这也是一种‘交替关系’如果你想获得什么,就必须通过交易来获得,意思是你必须放弃某种东西来作为交换。免费的午餐是稀缺的,属于稀缺性资源,如果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并且刚好砸到你身上,这也是会产生某种形式的成本,你需要付出点什么才可以得到这免费的午餐。
书中所提到的理性决策:
需求自身会变,需求的概念是无处不在的替代,经济家说:所有的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其中也有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的定义是.他属于已经支付,已经投入资本了,其不随着以后的行为变化而增减类型的成本;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沉没成本,就是沉没了没有了的一种成本付出,所以当我们在拿主意做决策和选择的时候,务必将机会成本就算在内,而不必在乎沉没成本。
2.成本和供给
比如书中所说的一个例子就可以让你简单的了解,生产的可能性,
eg:爱荷华州的一个农民,准备种玉米和大豆,如果他在地里都种上大豆,他便可以收获15单位的豆,如果全种玉米,那他只能收10单位的玉米,这时候应该考虑的就是“成本与供给”和所获得的价值了,其中土地面积,土壤对两种农作物的适应程度和后期的照理情况都有关系,那么农民付出的劳动力和财力就是‘供给’,假设这两种(大豆和玉米)的市场价值不一样,则优先考虑,哪个是用最小的成本可以得到最大的市场价值,从收益情况看,便选择达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农作物。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1)当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多少时,要考虑边际成本(就是和决策有关的任何成本),(2)相对的价格为农民提供了怎样的收益得到了多大的价值。所以由此可以看到,供给自身会变;出现量多价格低的情况,如果在同一水平价格,农民肯定会愿意供给大量的农作物,说明价格的上涨或下跌是关系和改变着消费者的需求的。
但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这时会出现商品短缺,经济学家把短缺概念集中在货币价格上,当货币的价格不能在互相竞争的需求者中分配稀缺品时,短缺才会存在,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会经历短缺,当经历着短缺时,每次都能发现购物的非货币成本上升,人们这个时候靠非货币成本来分配稀缺品,这也说明了,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有效维持农产品价格,就等于把财富从消费者和纳税人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手中,(维持农产品的价格能使生产者收益)。
而机会成本,主张生产者要为其所使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支付一定的钱数,这个钱数上取决于资源拥有者能从他人身上获得什么东西,也取决于用这些资源能为他人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为了获得适当的资源,生产者支付的价格必须与“最佳机会”的价值相匹配。
激励原理:
作为个体的人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获得那些稀缺性资源?
激励这词出自英文的话是incentive,是激励,是诱惑,是刺激,更是动机!
人的经济行为是根据利益的盈亏得失来决定的。收益就是获得好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对利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具备激励因素,没得话便没有吸引力了。只要我们对收益和成本是什么,这两点做到确实是心中有数,就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费用)达到最佳的收益效果了。经济学所说的“成本”,当然也包括非金钱的东西在内,这也是“成本”!我觉得,所谓的收益,就是我们心中的满足感,你觉得是满足的,那这也算是收益。(即人们主观满足感的程度)
3.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
货币升值=物价下跌
这是我看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后的主要理解和笔记,我也看了另外经济学的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请大家多多指教! ^_^
木槿
20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