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正文前,先扯一点闲篇。
这是义和团一个名为杨彻(音译)的首领被八国联军在天津抓获的照片。显然,他已经是英国军队的战利品了。天津沦陷后,清军残部退守北仓。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义和团首领们是什么下场呢?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追捕这些人。义和团组织松散,坛口很多。还有什么红灯照,青灯照,黑灯照和花灯照等“妇女组织”,头领数不胜数。张德成是最为显赫的一支,他成立了义和团的“天下第一团”。按照以往正面宣传的说法,张德成在伟大的义和团运动中作战勇敢,率领义和团众与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后因清军出卖,不得不败退到王家口镇,在那里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不幸遇难。
然而,更为戏剧性的说法是这样的:张德成在天津被八国联军占领后跑到王家口镇,强迫当地富裕盐商接待。当地盐商抬出“二人抬”小轿迎接他,他很不满,摆谱说在天津时坐的都是总督的八人抬大轿,怎能用二人抬应付。于是,盐商不得不用镇上关帝庙的八人大轿抬他入府,盛宴款待。但是,张德成却嫌弃饭餐不好吃,挑三拣四。于是,盐商和当地村民都很气愤。他们把张德成抓了起来,其他义和团众一哄而散。当地民众对张德成说:“既然你是义和团的头领,那让我们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法力吧?”张德成没有使出刀枪不入的神通或者起死回生的法术,就这样被当地民众打死了。
张德成被处死的下场还算干脆,还有一些义和团首领不得不在死前受尽屈辱。红灯照的首领林黑儿,董二姑和刘三姑投河自尽。林黑儿死了,另两位被八国联军抓获。她们被迫穿上义和团的正装——戏台上的“行头”,被联军士兵押到各地展览,作为战利品成为许多联军士兵照片中的背景。巡展结束,两人被秘密处死。
大概是因为当时照相器材和技术的缘故,100多年前的战地记者无法向二战和二战以后的后辈们那样展现冲击力极强的战斗瞬间。展现双方激烈的交战场面多采用人工绘制的彩页。美国国会图书馆中也收集了这样一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天津战役的激烈程度。
在国会图书馆中没有找到什么庚子事变中清军的照片,算是遗憾吧。贴出一些联军在天津的照片,虽然和下面要说的李秉衡“勤王”关系不大,权做补充吧。
天津战役结束,联军并没有立即进兵北京。慈禧太后也知道与西方列强的宣战至少已经输了一半,有意调洋人认可的李鸿章和袁世凯前往直隶与洋人和谈。但是,另一位主战的朝廷重臣、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四川总督李秉衡带来的“勤王之师”让慈禧又改变了主意。她幻想着靠李秉衡这样的“肱骨之臣”扭转战局。
八国联军没有立即进兵的原因有很多。后人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联军抢掠之心意犹未尽。天津开埠日久,财富日积月累,相当富足,列强们觉得对它的洗劫还不够彻底,还有大量财富等待着他们享用,对抢到手的财物也需要清点和逐步“消化掉”。其二,联军对立即进兵北京信心不足。按照联军对以往清朝军队战斗力的认识,只要洋兵过万,有足够的炮兵,便可在中国大地横行无阻。但是,这次天津战役中,清军武卫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他们瞠目,聂士成的军队并不比联军逊色。因此,他们认为如果进攻北京,必须有人数众多,战斗力强大的援军才行。其三,联军内部矛盾重重,意见不一。德国公使已经死了,德国希望清朝能够攻陷使馆区,杀死其他公使。这样,他们就可以扩大事态,占领更多中国领土。法国和德国是宿仇,更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对德国恨之入骨;日本是新贵,对甲午战争后,对西方列强强迫他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心有怨恨。英国人陷入南非的布尔人战争中,很难脱身。俄国重点是东北地区的蚕食,对进攻北京兴趣不大。美国则是希望坐山观虎斗,实现利益均沾。是时,慈禧下令暂停了对北京使馆区的进攻,让使馆区有了喘息之机。各国对何时进军北京就在讨价还价中了。
利用这个机会,败退北仓的清军着手准备防务。裕禄,宋玉和马玉昆在7月14日撤到北仓当天从天津西局军火库抢运出20余箱枪支和500余箱子弹,分发各部。又从通州调运来粮食,让兵士填饱肚子,稍作休整。他们希望能够在北仓沿北运河坚守待援。八国联军也因何时进军北京没有最后商量妥而只派出小股部队滋扰清军阵地,双方都没有动作。
当慈禧最终决定派出李秉衡率领勤王之师增援北仓,北京使馆区再次遭到攻击时,英美日三国强烈要求向北京进军,解救被困的使馆区。7月下旬,日本第五师团司令山口素臣率大批日军赶到天津。联军各国指挥官们连开数天军事会议,遂决定以一万八千余人的兵力北上。
北上的联军只有七国军队。德军因为要等瓦德西率领远征军到达后再进兵,就暂时驻守天津。进犯北京的联军中以日军人数最多,为8千人;俄军次之,4千8百人;英国殖民地军队3千人,美军2千1百人,法军8百人,意奥各50余人。8月5日,7国联军在暴雨后的泥泞中前行,沿北运河两岸发起对北仓的进攻。主攻方向是运河西岸,由日本,英国和美国军队发起进攻。法俄在运河东岸佯攻。担负主攻任务的日军与武卫前军周鼎臣部和淮军展开激战。起先,清军英勇抵抗,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后英美军队增援,又有英国炮船队助攻,清军渐渐不支。周鼎臣重伤战死。在战斗中,日军由中国教民带路,绕道清军阵地后面发动进攻,清军溃败。西岸失守后,东岸清军两面受敌也败退了下去。联军遂攻陷北仓市区,清军退守杨村一线。清军统帅宋庆、马玉昆上奏称:“我军苦战累日,精锐渐渐消磨,枪子适已用尽,而统领周鼎臣(阵亡),营官朱怀双、吕霞邦均被重伤,士率伤亡共约三千余名,势孤援绝,难以支持。”
清军连日吃败仗,军心涣散,已无战力可言了。联军继续冒着酷暑进攻杨村,清军的抵抗一触即溃。倒是美军在进攻中遭到英国炮兵误击,伤亡惨重。英国和俄国军队阵亡人数均在个位。8月6日,清军退守蔡村,直隶总督裕禄在这里走到生命的尽头,用手枪自尽了。
当天,李秉衡带着援军从北京出发了。
李秉衡也是晚清一位干练之臣,为官清廉,很有民族气节,但是思想守旧,认为义和团民心可用。他曾任山东巡抚,非常重视海防。在德国借山东教案侵占青岛时,李秉衡就主张派兵自卫,将德国侵略者赶出青岛。后来清政府在德国压力下,免去他山东巡抚之职。后不久被重新启用,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在慈禧太后对西方列强宣战后,他虽是“东南互保”的发起人之一,但是随后反悔,并招募了乡勇,北上“勤王”。其时,李秉衡已是7旬老人。他素有“忠毅严明、善于驾驭”之评语,勤王之举让老佛爷非常感动,也由此生出了依靠他使大局转危为安的幻想。在北京期间,李秉衡5次被慈禧太后召见,咨询对策,并被赏在紫禁城骑马,在紫禁城和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的殊荣。
7月26日,李秉衡奉旨帮办武卫军事务。8月6日,清军北仓、杨村新败。李秉衡率领各地勤王清军和义和团三万多人,誓师出征。李秉衡自封为大师兄,带着“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套、如意钩、火牌、飞剑”八宝,准备和西洋枪炮一决高下。看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知道这支勤王之师的结局了。裕禄在自杀前曾修书一封给李秉衡,明确指出“义和团早已溃败,万不可恃折”。李秉衡不为所动,依然认为“民心可用”,借助义和团的“法宝”和队伍,准备与联军决一死战。当然,他并没有昏聩到相信义和团的神功护体,在出发前就电告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将李在山东任时所铸抬枪400支,枪弹17万发运到前敌。同时希望袁世凯提供100门克虏伯后膛炮。李秉衡认为,有了这些弹药大炮,大概能够支撑一段时间。
但是,他的想法太简单了。8月9日,李秉衡的军队与八国联军在河西务交火,旋即溃败。李秉衡除了自己的亲军外,根本无法约束这些拼凑的勤王之师,更不用说那些持着“八宝”牛哄哄而来的义和团了,只得败退到马头。8月10日,又败退到张家湾。8月11日,八国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再次溃败。李秉衡连日督战,拦堵逃兵,根本无济于事。在他最后一份给朝廷的奏报中写道:“臣刻自马头退到张家湾。就连日目击情形,军队数万,充塞道途,闻敌折溃,实未一战。所过村镇,则焚掠一空,以致臣军采买无物,人马饥困。臣自少至老,屡经兵火,时所未见。兵将如此,岂旦夕之故哉”。
张家湾失守,清廷寄以最后希望的李秉衡自感“上负朝廷,下负斯民,无可逃罪”,吞鸦片自杀。短短几天,出征时声势浩大的这支勤王之师就溃败得干干净净。李秉衡到死也没有见到他所期望的军火,想借助义和团的“民心”却落得个如此结局,可叹可叹。
联军进而未经一战,占领通州。有一说法是通州的百姓见联军到来,竟然引领联军抓获守城官兵,献城而降。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其他史料佐证。但是,联军兵不血刃占领通州是事实。一位法军上尉参谋对联军向北京进军的征途记录得颇为轻松。在他的记录中联军与清军的战斗基本上都是“小战”,交战后“华兵旋即退去”。到了通州南门,联军也早知城里没有清军防守,大摇大摆地占领了通州。
通州一失,清廷上下都知道北京不保了,三十六计走为上,慈禧老佛爷准备“西狩”了,京城六部九卿也要各自逃命了,帝国的中心——北京陷入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