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精神污染有点意思。
我们作为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各种感觉、感情与欲望,各种情绪在大脑中稍纵即逝但是情绪的流动永不停止,这就是人的心灵或者说意识。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有时你感到愤怒,有时你感到恐惧,有时你感到欢乐,可是为什么要有这些情绪这些体验?为了管理这些情绪,有着各种各样的教程、书本,不良情绪更是带来各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说,情绪到底是污染还是必要?
必要的说法是人通过意识刺激来应对外界,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凝聚成一个集体,一个社群。情绪向自己传达,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绪向别人传达,更好的沟通,情绪用来感受别人,更好融入集体。现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的人文主义目的就是寻找内心,在各个旅程中发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情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证明,看看各类好莱坞大片吧,冷冰冰的机器人出现情绪那一刻就是影片升华的地方。
其实大到人生轨迹,小到生活方式,我们所有人在现代这个充满标准化的世界中,已经越来越像了,越来越像机器人,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又要该工作结婚生子了,每个人差别越来越小,外表有差,内心趋同,还要在趋同中找不同,不同中生嫉恨。而成功人士贩卖成功的路径也是:专注、自律、克制、坚持这一类机械毫无情绪的词语。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价值观,上面两种肯定是对立的。但不确定的是我们越来越像机器是进化?还是人文主义是进化?只有时间可以回答。
如果人真的只是一堆算法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冰冷无趣。而另外,正如三维世界的我们无法理解高维度世界一样,谁又能知道人类抛弃了“精神污染”后的乐趣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