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我工作的城市离老家50公里不到,俗话说,娘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定期回家看看已成为我的习惯和乡愁。
姑娘在外地上学,半年没见奶奶了。七夕节当天,正好是周六,带上老婆孩子回家了。车刚停下,老娘就在大门口迎接我们,并且为我们做好了媳妇和孩子最爱吃的臊子面。
老娘有三个子女,每次子女回家或者出行,不管多晚或者多早,老娘都要为我们做好可口的饭菜。老娘今年75岁了,为了不让她操劳,我提前打电话告诉老娘晚上不吃饭,不用做饭,并且故意在晚饭后到家,没想到,老娘还是做好香喷喷的臊子面在家等着,看着老娘的银发和略显弯曲的腰板,我的眼眶湿润了。
老娘是大家闺秀,姊妹8人,她排行老大,外公家是地主,她从小没出过多少苦。自从嫁到我家后,吃尽人间疾苦。爷爷早年离世,奶奶把四个子女拉扯大,爹娘结婚时,可以说家里一贫如洗,结婚当天的新被褥、灶具等等都是借的,家里连最基本的劳动工具架子车都没有,老娘跑回娘家,央求外公,把外公家的新架子车作为嫁妆拉到我家,成为我们家最值钱的家当。
老娘是那种不服输的人。白天给生产队干活,晚上学裁缝技术,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民穿衣服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自己纺线,自己织布,找人缝制,很少有人能买起成衣。慢慢的老娘的裁缝技术在周边村子里小有名气,我们大队成立裁缝铺时老娘顺利入围,成为我们大队的裁缝,裁缝铺是计件工资制,干完额定量后可以加班干私活。为了改善生活,寒冬腊月,娘一手抱着我,一手提煤炉到裁缝铺加班,煤炉取暖,煤油灯照明,我从不记得她啥时候回家,因为每天晚上就睡着了,后来听老娘说每天晚上都是一二点才下班,然后抱着我、提着煤炉才回家,由于当时无烟煤太贵,取暖用的有烟煤,每晚下班时,鼻子周围都是黑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由于老娘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家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了。
老娘很会持家。我们姐弟仨日常穿的衣服布料基本是拼接的,因为部分布料是老娘从裁缝铺垃圾箱里捡的边角料,拼拼凑凑,像乞丐服,但洗的特别干净,穿着精神。那个年代,包产到户,家里耕地多,老爸常年在西安打工,地里的收、种农活都是老娘带着我们姐弟仨在地里,因为那时没有通讯工具,交通也不便利,传话给老爸回家收种也得几天时间,等老爸回家时我们基本已收种完毕。村里乡邻提醒老娘花钱雇人帮我们收种,老娘坚决不愿,她告诉我们,咱家劳力不足,干慢一点不就行了,你爸在西安挣钱不容易,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你们上学上。后来,我们姐弟仨先后上了中学,都要住校,家里劳力更少,但她很支持我们上学,怕我们在学校吃不饱,每周末都给我们咯锅盔,每人去时带两个大锅盔,补充口粮。后来,我们姐弟仨相继考上大学,并且是我们村首个出大学生的人家,这在我们村轰动不小。
老娘在村里人缘很好。不管谁家有事请她帮忙都能爽快答应并且尽力相助。张家生小孩了要裁件小衣服,李家没钱做衣服求她帮忙,她都利用晚上加班裁和缝,免收工费。老娘很麻利,家里物件的摆放错落有致,整洁有序,干净卫生,只要家里大门开着,就有人来串门。在老娘的教育下,子女们个个成器,并且都养成了坚韧、吃苦、耐劳、勤俭、助人的好习惯,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家风吧!
如今老娘老了,但她还像从前那样呵护着我们,看着娘的背景,我黙默祈祷: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愿时光对您温柔以待,我爱您,娘!愿来世还作您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