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值班,早晨走进校园,细雨绵绵,秋意甚浓。
偌大的校园,静悄悄的,只听得雨丝洒落在叶片上的沙沙声。小鸟仍在如烟雾般的细雨中飞舞,在金黄色的一棵棵银杏树间来回飞翔,整个空旷的校园,此刻真正变成了它们的欢乐的舞台。
因为我的值班时段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所以这段时间我得以躲在办公室里,静静的读书。这是一份难得宁静,于我而言,仿佛是一种久违的重逢。身体的健康来自于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来自于每天的生活习惯和坚持不懈锻炼。精神的健康则来自于自己每天不停的阅读和写作,我历来深信知识和文化的滋养,是让一个人保持青春和活力的永远秘诀。
记得许多年前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秋天的况味》,惊艳于那种文字的沉静和凝炼。秋天的况味仿佛指间的香烟慢慢燃烧,雪茄的香味浸满整个房间,醇厚无穷;秋天的况味,又是春夏的芳草鲜花所不能相比的一种稳重和成熟。那满山的红叶,荒林,那些给人肃杀的阵阵凉意,难道不是你生命历程中最难忘和艰辛的记忆?我不会抽烟,当然不能体会半个世纪以前林先生对秋的感悟,但那些文字的温度和张力,虽然相隔多年,还是记忆犹新。由吸烟的感觉体会秋天的韵味,感悟生命的经历,真是一种微妙的感觉。当然,静至如此之人,对秋的领悟自然与众不同了。
还记得读过另一篇写秋的优美散文,那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那种北国的秋天之美,在作者的笔下慢慢宕开,如烟如雾,如诗如画,令人痴迷。北国故都的秋天,有鸽子飞翔的声音,有爬满断墙的蓝色的牵牛花,还有高大的古槐的枯枝和秋蝉衰弱的哀鸣。够有秋意了吧!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清、静和浸人肺腑的悲凉。但是,作者却于如此撩人的秋景中,迎着小雨,品着香茶,赏着月光,这里定然有生命的艰辛和淡定,有生活的无奈和艰难。这种秋天的滋味可能也只有作者才能深解其中之味吧!
林语堂先生的秋天是理性中对生命的历程的诠释,而郁达夫的秋却是感性景物中自身颠沛流离生活的无奈和感叹。我当然不敢妄加揣测和评论二位大家的美文,但是仅凭残留的记忆,也能再现哪些美好的画面。
我的秋天,自然没有大家们纷繁沉静的颜色,更没有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会。但是,我于季节的变更中依然能感受到生命沉寂之后的素雅和淡定,人到天命之年的尴尬和力不从心。突然想到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夕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生命,似乎更应该在激流险滩之处勇于向前,但更应该于得失处解脱,于荣辱间抽身。因为唯有轻松的躯体,平静的灵魂,才能抵达自我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