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1年出生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村庄很小,全村也就500人左右,并且那时人们都很穷,还是计划经济,每家都是挣公分养活自己的家庭,所以父母那时很辛苦,每天都要去队里劳动,那时的人们都很朴实包括我的父母。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是过得都很幸福,那时我们村里人少地多,村子周围是大量的农田,我家的北面那时都没有住户,都是田地,不过现在都是住户了。唯一存在的是我从小在里面游泳洗澡的池塘,当时池塘面积很大,每当夏天都有很多的水,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去那里洗澡。不过现在里面已经没有水了,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去池塘边坐一会,看着池塘,眼前就会浮现出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捉鱼、抓泥鳅,游泳,在池塘周围的树林里捉爬叉,抓青蛙、用自制的工具捉蝉,在向远看就是当时的河堤,现在基本上被铲平了,河堤以外就是大面积的农田,那里是我和小伙伴每天薅草的地方,那时候基本上每家都养羊养猪,一件件一幕幕的儿时回忆历历在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的头发已经两鬓斑白,人生已度过半生,此时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的红砖瓦房并排建立在大街两边,以前下雨泥泞的几条土路也已修成水泥路。特别是以前为我们村里立下汗马功劳的果园,也已经没有了,当时就是这片果园使我们村里几乎没有光棍汉,很多外村的小姑娘都愿意嫁到我们村。因为每年这些果树会给我们每户村民创造很大的财富,当时我们村里就有几家万元户,那时可是村里的富豪,多少媒婆踏破门去给儿子提亲。而现在每次回去大街上几乎没有人,不像以前大街上到处是街坊邻居,据老家人说,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蒸馒头或者打工,每家几乎都在城里买了楼房,现在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
父母在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在我家老院子生活,后来姐姐相继成家,哥哥结婚后也没有分家,我们也在一起生活,后来我到了成婚的年龄,老院子给了哥哥一家人住,哥哥就给我在村子东头申请了宅基地一处,面积大概三分,虽然小点,可那是属于我自己的地方。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盖上房子,一直闲置到现在,这期间我的父母也在几年前相继而去世,哥哥全家也早已搬到了其他城市生活。如今,老家已经没有亲人了,只有几家我们同族的叔叔了,老院子和那片宅基地从此也闲置那里。
后来我在城市里碰到了我现在的老婆,从此也很少回家,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老家来说那是我永远忘不掉的地方。以前家里有父亲在的时候,时不时的回家看看,因为去了我有地方可以住,那是我的家,自从父亲不在了,回到老家就没有地方去了,家里的发小也经常打电话让回家吃饭叙旧,可是我喝完酒没有去的地方,不像以前我可以回家去住,可现在每次回家就像一个过客,偌大的村庄没有了我的栖身之地,突然感到自己很孤独,好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所以现在也很少再回去了。我姐姐也经常说回来到她家去住,姐姐家对我来说只是落脚点,可我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便,毕竟是亲戚,不是自己的家。每次回家我对门张婶看到总是让我去她家吃饭,我就站在老院子门口和她聊会家常,由于我小时候经常去她家里玩,虽然是邻居,显得很是亲近,我们说话的时候,过来一位带孩子的年轻妇女,她看到我有些陌生,问张婶,这是谁啊!谁家的亲戚?我听后心里很伤感,没想到我的家乡居然把我遗忘了。就这样我和张婶聊了一会,说我要到我宅子上去看看,那里是不是依然如故,那几棵大树长得怎样了?
这片宅基地位置紧靠着老家省道,地理位置十分不错。因此,村里很多人找我并提出用土地置换或者购买的请求。然而在我眼中,他虽然是一片空地,但他却是我的根,如果没有这片宅基地,我可能就不能回去了,所以我不能把通往家乡这条路给轻易断了。我经常给我老婆说,以后等孩子都工作了,我就回老家在我的宅基地盖上房子,种我的二亩地,再养点鸡鸭,过过田园生活,叶落归根。因此,我拒绝了所有置换和购买者的请求,一直到现在为止,仍旧坚守着自己对故土的执着。
为此,我村里的多位发小建议我在那里盖上房子,既可以守护这片土地,又可以期待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到时候也可以分到新村楼房,最让你放心的是能避免他人惦记。为此,我也经过深思熟虑,感觉盖上房子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如果房子盖好后,孩子们也没有回来的,一直无人居住,房子会老化的快。后决定在上面栽上树先闲置那里吧!
我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回到家乡,回到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我要守护好这片属于我的宅基地,让自己的根脉传承下去,让那份思乡之情,那种情怀永远在我心中。其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现在的想法,因为我从小最让我反感的土地现在却成了我执着的信念。
写在最后:虽然离开老家多年,可我依然对家乡有着最深的思念之情。那里是我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永远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