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业号称永远的朝阳产业,因为地大物博的国土面积,深厚积淀的饮食文化,丰富多选的食材和烹饪技术,令中国餐饮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资本进入,仿佛永远处在了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年龄。
然而餐饮业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老的行业之一,几乎和人类诞生的历史可以划上等号。而如今,高端餐饮的下行,租金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不断重塑着中国餐饮业的竞争格局。中端餐饮市场已经杀红了眼,一片血海。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令中国餐饮业有九成以上企业盈利困难,苦苦支撑,举步维艰,骑虎难下。那么,到底这是市场的环境使然,还是只因为经营者不懂行跟不上时代要求呢?
通过持续的数据收集和企业样本调查分析,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普遍现象:
- 行业人力有效性超低,工薪时间一半以上都在待岗,毫无经济效益;
- 不会发薪,始终找不到精准的过程指标;
- 无法合理设置产品结构,无法对应目标客户群的偏好与习性,而只是被自己会“做”的产品赶鸭子上架;
- 待销产品与顾客信息完全不对称,员工不知产品特质与构成的合理性而无法准确转述。
突破口在哪里?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选材宽泛,勾兑味道的绝妙与多变,这应是餐饮经营必修的基础知识。然而,如今全行业无人乐意详尽地分析经营中的原料构成,更不知现行经营活动中味型类别的构成,有哪几种是主味型?哪几种是辅助味型?味型梯度如何构成?如何形成对食客多重味觉的激发,使其始终拥有饱满的尝试愿望?这些问题行业中绝少有人懂得,传统出身的经营者懒得懂(觉得产品数据并不重要),新进入的“颠覆者”懂不了(懂数据却不懂餐饮数据)。
其实,餐饮是以“席”为销售单元的。构成席的每一个产品,追求单一品质之外,应强调每个产品之间食材、味型、烹饪方法等对整席消费满意的协同性与互补性,产品序列中的“咸”、“甜”、“鲜”、“香”、“辣”、“苦”要以一席中的比例而构成竞争结构,这是最体现行业专业能力的。
中国餐饮行业的平均毛利率是55%,净利率更是低得令人发指,甚至负盈利,这让行业进入了一种近乎“公益”的服务范畴,刨去固定与变动成本,全行业已经普遍无利可图。其实,产品制作中的附加价值与增值效应,是全行业的盲区,如何充分扩大选材区,直至国际选材,形成价格差?已成了时下餐企实现盈利的当务之急。
以食材的味型饱满为基础,深挖食材原味,将天然味型植入调味味型,这样既能满足味型开发的专业需求,又能契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从而展现产品的竞争力。
以食材选择为核心,味型开发为手段的新产品竞争模式,是当前面临囧境的餐饮企业获得经营主动性与成长性的必由之路。
面对工作量悬殊的波峰波谷作业特性,行业必须选择弹性用工机制,以时间排序设置岗位,挤走待岗时间,员工也必因饱满的工作成就,获取十分满意的工资收入。
无论如何,中国餐饮即将开启新一轮效率提升的换档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