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写照。
看老年的杨绛的照片,脸上自然地散发着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很多人过了中年往往一脸的戾气,那是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杨绛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霜,却始终能化戾气为祥和,岁月把她塑造成了应有的样子。
杨绛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
文革时期,她被分配打扫厕所,和之前所享受的知识分子待遇,可谓是一落千丈。可她并不沮丧,反而觉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见识到世间百态。她被剃了阴阳头,也不怎么伤感,还亲自动手,自制了一顶假发,第二天戴着出门买菜。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自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大格局,所以高山仰止,芳名永留。可是,举目现实中,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多的是追名逐利、为己谋私者。
然而,当我们自己面对名利时,能真的做到“不争”吗?我看未必。当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认可时,难免心有不甘。
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总得有相对的公平吧?否则,一旦彼此各取所需的生态环境坍塌,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
也许,争与不争的博弈,是一个终生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