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就在学校微信群里知晓了暑假即将开展的“读书任务”,咋舌于书本价格的昂贵,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我开始了暑期共读沙龙。
第一天,开着蓝牙音箱,将音量放到最大,我在厨房拿着锅铲一边炒菜,一边听着,心中还窃喜自己真会利用时间,不耽误家务还能完成共读任务。第一讲《相信的力量》,当陈蕾老师问到:你相信信息技术会给教学带来改变吗?你相信技术会让教学变得更好吗?我不由自主停下了手中的活儿,问自己“你,相信吗?”答案当然是“相信”。回想刚毕业到麦小时,公开课能用上幻灯片就已经算是科技手段了吧,当时申领幻灯片、制作幻灯片是一件特别慎重的事儿;紧接着就是用电脑制作简单的PPT,到实物投影仪,再到现在的一体机、各种教学软件……当科技悄无声息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信息技术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改变,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好呢?!
听完一遍后,我躲进房间,静心再听了一遍。是啊,光是喊口号,说自己愿意相信是否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得到长足的改善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七十多年来每一天都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精进自己制作寿司的手艺、配料,甚至不断改进厨房用具。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必须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怀抱热情去刻意练习,来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从简单运用到熟练应用,真正让信息技术融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那么如何跳出舒适区,如何改善我们的课堂?听了陈蕾老师在紧接的后面几讲里,让我心理的那个方向更加明晰了。首先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放不下的“执念”——日常的教学里,我们总是担心学生不会说、说不到位,说不完整,因而课堂上喋喋不休、啰里啰嗦、一遍一遍还怕学生没听清、没记牢,却没注意学生开始逐渐疲乏、面无表情、开小差、发呆……然后总是责怪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够,不认真听课。其实要反思的是,我们把自己摆在了课堂中的什么位置。教师的角色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不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代替学生去思考。
“以生为本”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教学理念之一了,但在课堂中更多看到是学生跟着老师,在设计好的精美的PPT下,在预设好的生成环节里,按部就班给出教材相符的内容,让人感觉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掌握已经相当不错。而教师,似乎顺利教授完计划的内容,完成教学的进度就是完美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这本书里,王绪溢博士提出了“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是快”这一套教学心法。在这套心法中,提倡教师应该减少自己掌控课堂、主导课堂的时间,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背后的知识概念,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贡献在课堂上,进而产生思维碰撞,从教师刻意的“无”到学生持续的“有”,打好根基,从“慢”到“快”地学会学习。
在这一周的共读学习中,我看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在教学上尝试的新想法。在接下来的共读学习中,我将更加深入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更好的做到“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