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茶香】
一芽一叶草木英,
手采火焙成佳茗。
劝君品饮多珍惜,
茶中融有天人功。
———南阳-古雅月-《题茶》
1、学艺之起炉
秋风起,又到一年一季秋茶收获的时节……
这个秋天父亲开始教我焙茶,望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便能深深体会到一个茶人数十年劳作的辛苦。
听父亲讲在以前起炉没有这么好条件,一个一次性口罩、一个炭炉、一条毛巾、一条长条凳、一个带盖水杯,就是操作必备的所有物件。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就改用防毒口罩,防止吸入太多炭灰。
晚上10点多,我们开始起炉,这炉炭看似很平常,一百多斤的木炭堆放一起。但中间的搬炭、砸炭、起炭体力劳动的辛苦,也给了我这次学习更深体会。
父亲说:好茶要慢工、精工,所以焙茶过程切勿操之过急。不难联想这茶道精神息息相关———体现在这个“真”,这也是我们每个茶人应该学习传承的。
2、学艺之焙茶
几个小时起炉,已是半夜三点了。当我懒散的走进房间,看着茶间依然亮着,父亲依然在忙。疲惫不堪的我,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
父亲心疼的说:“你困了,就先睡一会儿吧。”
第二天十点,我就被父亲叫醒,被狠狠训斥了一顿。原来,炉点着了,还要时刻注意观察火候———半点儿马虎不得,而我呼呼一觉直接睡到天光大亮。父亲发过脾气后,郑重地说:“认真对待每片茶叶,这才是一个做茶人该有的态度。”这话很淳朴,但却深深印入我心中。
开始进入初步实习阶段,父亲交给我一个焙笼、一个簸箕,详细的给我解说那些繁琐的步骤。半小时、一小时,时间一秒秒过去,我盯着挂在墙上的钟,经常来回跑到茶间去观察,就像在照顾刚出生的婴儿,生怕一丝差错,如果把茶焙坏,就半途而废———那所有的辛苦全都白费了。纯手工焙茶,不像电焙机,可以自由调节。整个过程就是在于必须懂它,每片茶有它不同的茶性,从它种植采摘、制作,环环相接,需要多年实践经验才焙出一道好茶。
而父亲对焙茶要求更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 每次加工茶仅仅五斤,期间要焙的茶有铁观音、大红袍、水仙、岩茶。
而其中的岩茶往往不求“新”,由于武夷岩茶繁复独特的制作工艺————讲究的是“隔年陈”。之所以不求“新”,在于武夷岩茶相对于其他茶种更为长久的制作过程。武夷岩茶从青叶采摘、萎凋、做青、炒青与揉捻直到毛茶(初制茶)完成继而挑拣茶梗剔除梗、黄片(粗老叶片),再经巡茶者拣出不够好的茶条,其制作过程只能算完成一半工序。毛茶通常还须一两个月的精制过程,同时还要看茶农们是否有足够人手;而后是极为重要的炭焙工艺,这一过程一般要进行多次。
炭焙过程在驱除茶内寒气的同时,还可挖掘茶内更深层次的物质,让茶的味道更饱满丰富,传统炭焙的茶不能立即饮用,因为容易上火。而且此时的茶处于躁动期,内在的物质处于分离状态,喝在嘴里也是分散的,没有整体感,一般放置一两个月后饮用为好。如果焙好的茶封箱储存,第二年再开箱饮用。到时候,茶内的火气已经退掉,喝起来茶味醇正,丰富饱满,韵味悠长,炭焙茶更耐放,不同的木炭的制作出来的茶风味不同,其中有选龙眼炭制作,制作名贵高档乌龙茶。
3、学艺之传承
与其说制作毛茶过程辛苦,炭焙茶恰恰在焙工上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是的,一片茶叶从它种植,采摘到制作,再到焙茶。也就是说一片好茶,没有一个好的制茶师用精益求精技艺来用心焙茶也会毁之。而且这个过程,全部采用古法手工制作,没有机器的调控,只是手来衡温,而且熬夜制作。
期间,还有隔段时间不停翻炒,一进茶间,温度达到100度左右。数天时间,一个炉焙好的茶————仅仅几十斤而已。。
终于,我理解父亲对我为什么那么严格,之前还不满和他拌嘴。每次拿茶,他都要嘱咐:手不能有异味,对茶要轻拿轻放,储存要注意,不准抹手霜。就连最近做指甲,也被训了一顿。其实细心想想,这也是一个合格的茶人对自身基本的要求。
父亲说:我真不明白,你一个女孩子家为什么要学这又脏又累的活?
我笑笑说:没关系的,只要能学习我不怕,这也是一个传承。
是啊传承,现在太多东西需要我们来传承。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却选择慵懒的生活,失去太多原有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
现在很多古老的技艺都在消逝,和太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苦去学习去传承实在是有莫大关联。
虽然学习焙茶的过程很累很脏,我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学好……
但坚信,只要我不懈努力学习,会有成功那一天!传承技艺,需要您我共同努力……
———南阳-古雅月整理
【丙申年八月十一夜,于山东青岛。请尊重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