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除了春节、中秋、端午以外的又一个传统节日。又是一年清明节。由于工作的原因,今年未能回家祭扫,也未能抽出时间去野外踏踏青,心里难免遗憾万分。
坐在去往办公室的公交车上,看到路边排着长队去墓地祭扫的车队,感慨万分。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家里的老人总会在早上天还没亮就要早早地带着我们去到小河边,找刚刚发出绿芽的柳树,轻轻的折几支细条并编成圆环状戴在我们的头上,我们也会开心的蹦蹦跳跳的四处奔跑着。老人们总没有我们孩子活泼,他们继续折了一些柳枝,然后带着我们回到家中,并教我们插到家里所有的门口两侧。
早早吃过早饭,老人们就带着我们去祭扫了,以前没有那么多仪式,老人们会烧几样菜,带着酒水和冥纸,到墓地以后,老人们会摆好酒菜,嘴里会说好多听不清的话语,也许是想到了过往的亲人,难免会泪眼婆娑,年幼的自己不懂,只会呆呆的站在一旁,看着、听着。
祭扫完以后,基本上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间了。老人们会带着我们在野外走走,我们奔跑着,踩踩麦子,偶尔还可以碰到偷吃麦子的野兔,我们总会高兴的追着,赶着……
成年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似乎变的单调了许多,很多人仅仅记得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人们总会在这天驱车赶往墓地,在故人坟墓前一阵祭扫,然后驱车离去。
现在的人们总是太过着急,总是太过乐于形式,一个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不应该仅仅是去墓地看一眼这么简单。
我们去墓地追思故人的同时,也应该多思考以下未来,应该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化为对未来的执着。
现在的我们走的太快,快到忘记了路边的风景,快到忽略了身边的亲人。你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父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百年流传,远远不只是因为形式,更多的是因为内涵。
在这清明的节日里,在我们追思故人之余,也多多想想未来,想想未来如果更好的去爱家人,爱自己。
面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多去回家看看他们,哪怕仅仅是简单的陪伴。
活着,简单的陪伴,远比百年后的多么隆重的形式要重要,要幸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