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是统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本,在该单元中相继学习了必读课文《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两篇文章,学生们对游记的鉴赏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尤其在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上相对熟知。
首段里,除了旁批提到的问题外,最后“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一句,满含了深深的讽刺。这种讽刺是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乘车骑骡的乘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与“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的“我们”的对比中产生的。这无意打趣的讽刺,让花钱买来的舒服竟然变成了束缚,不能尽享旅途自由之至趣。那群人所追求的是旅行之名,追求的是在形式上“花得其所”,而非用身体和心灵真诚、质朴地与景物接触,生出与自然融合、经自然洗涤的真实情感。
第二段用总分形式,写登山途中,抵达高地时,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通过俯视、环视等不同的视觉角度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呈现出来。
第三段中旁批的提示,不仅仅是爬陡峭而高耸的山的真实体验,其中也暗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第四段同样是总分,“宛如美女的纤指”“形如糖塔”,用比喻修辞将勃朗峰山峰之奇形象地表现出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如这些山峰一样,不加雕琢就令人眼前一新。
第五段是旅途中所遇美景的特写,也是文章语言最华丽的部分,借散文般诗意优美的语言和大量四字成语的运用,把“仰面遥望”所见的“彩霞满天,白云缭绕”“瞬息万变,无穷变幻”的景象描绘出来。
印证《旅行的艺术》中另外一句话:“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随后的第六段,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感慨。作者将所见的无穷变幻的彩霞之景,联想到是透过肥皂泡看到的。
从第七段到结束,讲述了下勃朗峰时遇到的奇人奇事以及惊险旅途。
读完马克·吐温这篇游记的感悟:第一,旅途中的风景很重要,同行的人更重要。第二,享受旅途,也就是享受人生。第三,用平常心对待波折与平坦,要淡定、自信和乐观。第四,起先落后不怕,最后也有超越的可能。眼光要长远,要注重过程,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掌握自己发展的节奏。
杨绛曾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起先想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述景物、所遇之人、所述之物的共同特点“奇”,再以“奇”字贯穿全文,带领学生找出文中的“奇景”“奇人”“奇事”,通过“赏奇景”环节分析景物特点和写景方法,通过“读奇人”环节让学生学会借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析奇事”启发学生得到一些人生旅途上的人生哲理,体会车夫的人格魅力。最后通过“鉴奇法”知晓文章的前散文后小说的写法,体会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
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切入角度,一上课不加任何干涉让学生自己读,鼓励学生提问读不懂的句子,从学生自读之疑问入手,带领梳理旅途经历,并学习相关写作手法,随作者一起领略旅途人生。